生命周期模型实际就是怎么划分项目阶段及各阶段之间的关系。
选择哪种生命周期模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项目?
【瀑布型】
适用于需求稳定、技术成熟的项目。瀑布型的好处就是简单,如果项目变更比较少,这种模型一定是效率最高的,同时也降低了进度压缩的可能性;但项目的变更是普遍的,尤其对变更比较多的高新技术行业的项目不适用。
【增量型和迭代型】
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提交中间交付物。迭代型要求每迭代一次提交一个交付物,通过这次迭代,可以经历项目的几乎所有过程——从需求一直到交付。增量型要求先做一部分,根据这部分积累的经验再做下一部分。不同部分之间可能在时间上有重叠。
迭代不仅是从技术和业务上不断促进项目组变得成功,降低风险,同时也是参与项目人员的一个心理需求。人必须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反馈才能保持正常的认知能力和健康心理。每次提交的迭代版本就是给参与人员的反馈。如果在项目中长期得不到反馈,看不到一个成果,那项目人员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工作动力就会严重下降。所以,有的时候为了增加团队的动力,需要不断的发布一些小成果。
【原型法】
用原型向用户表达对需求的理解的方法,统称为原型法。这种方法符合人对视觉信息接收更快的认知规律。在使用原型法的时候,要抓住用视觉信息来表达需求的本质特征加以灵活运用。
这种方法可以准确把握项目需求,避免后期不必要的返工,但如果把大量精力都用于原型开发,就会占据大量的项目时间,并且原型的审核也至关重要。
【面向进度交付的模型】
用户真正关心的需求只占20%,另外的需求都是辅助。找出用户最关心的20%的需求作为第一个版本,这样就保证了业务需求和技术能力之间的平衡。这种模型要求对业务系统非常熟悉,能够准确抓住20%关键需求;同时要求项目经理说服用户接受基础版本。
【敏捷模型】
反对机械的文档控制,让用户持续参与验收,用不断的变更驱动项目。
管理者有个本能,那就是希望知道项目中发生的每件事情,例如工作效率怎么样,有什么错误产生?现在的战斗力是多少?所以,当管理者站在管理的角度上来看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所有报告文档都很重要,所有详细的计划都必不可少。传统的重量级的项目管理体系,往往就是站在这样一种管控的视角,让广大技术人员深受其害。大量的技术人员在填写文档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为了填写文档而到处复制黏贴,或者把原来的文档进行修改交付了事。
tips:模型代表项目的基本框架,不可不考虑。
模型可混合使用,在不同的子阶段可采用不同的模型,如开发阶段用增量,验证阶段用瀑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