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相思,咏婵娟——解读《水调歌头》
长安区滦镇街道泉子头初级中学 杨艳茹
一轮明月,又寄了谁的相思,一壶美酒,又叙出谁的失意。古有东坡笑对明月吟无尽相思,今有小生以此水调歌头,咏美人之长久美满,咏婵娟之美轮美奂,历史更迭,不变的是相思,苍海桑田,唯有月光依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处“把酒”是端起酒杯的意思,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诗词开篇就以问句开头,像这样中秋佳节的明月如此几时能有?东坡先生发出了贯穿千年的一问。可见东坡先生在大醉的情况下表达出自己对于预想中天上生活的向往和猜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的归去,东坡想归去哪里呢?是那天上广寒。想回到那天上宫阙,又怕那天上的仙宫太高了,这里的不胜寒是经受不住寒冷的意思。可见东坡的心境早已飞向那月宫之中,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又保留着自己人间的一丝清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身舞蹈,在东坡先生的心中,对月宫有那么一丝向往和猜想,但是自己此时这人间,哪里是月宫可比拟的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动着,转过楼阁,挂在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那没有睡意的人是谁也?正是自己吧,东坡将月光映照下的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以一副动人的景色,借景抒情,调动着自己借酒而发的微微思念。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的何事指“为什么”,此句直接表达了东坡对自己弟弟苏辙的思念,似愁到极点,又将这感情巧妙地化作疑问,像那月光发问。看似此处思念之惆怅依然到达火候,可最后的收尾可谓千古绝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完美,人生本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本来就常常阴晴圆缺。这里的但,代表“只”,共代表共同赏月。婵娟的意思是指月亮。最后的收尾很微妙,化惆怅为豁达,化悲情为乐观,此乃宇宙清欢也,在东坡心中,自我的情绪早已化为宇宙中的一缕青丝。
全篇豪放大气,虽以自我思念之情为勾勒,却读给人一种美学之享受,把对人的极致思念,化为宇宙级别的浪漫,历史滚滚,唯有东坡一人屹立于此也。读罢此诗词,面对当下的生活,“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幸会有缘人”,如果月亮是一架摄像机,那么我们又能否与那东坡有那同一纬度的情感呢,哪怕一瞬也罢。但愿人长久,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月光如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