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以赛亚书》的这段诗句后世基督徒们深信是在描绘天使坠落的场景。天使坠落与否已无从得知,但这段话更适合那些坠落天地的远古女神,那些形形色色动物所幻化的女神,其中就有华夏先民最崇拜的猫头鹰。
现今时代猫头鹰经常是厄运的象征,但在人类文明萌发最初之光时她却是伴随在女神身边最为神圣的存在。在苏美尔“天之女主人”伊南娜身旁就蹲着猫头鹰,在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肩头亦站着猫头鹰,而在印度白色的猫头鹰背负着他们的财富女神吉祥天女。
中国更是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就已经崇拜猫头鹰了,陕西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曾出土过精美的陶制鸮鼎。鼎的形制憨态可掬,惟妙惟肖。
到了商代华夏先民对猫头鹰的崇拜达到了极致的地步。各种或青铜或玉制或陶制的鸮尊在商代古墓里层出不穷,有时是立体的猫头鹰形态,有时又是各种猫头鹰刻纹。这种深入骨髓的崇拜,甚至让殷人唱起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的颂歌,并深信着自己的先祖是天降的猫头鹰。于是千年之后,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写道“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或许对猫头鹰的崇拜与猫头鹰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有关。在古代的神话传说里羽翼作为飞行的象征,经常被人用来表现神人的神性——背后生翅的人即为神。《抱朴子》中就曾记载“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而猫头鹰作为少数双眼长在正前方的鸟类,其形象与这种背后生了双翼的人像最为相近。
猫头鹰大部分是夜行性食肉动物,属于夜行猛禽。作为凶猛的捕猎者,猫头鹰经常被作为战争胜利的象征,在古希腊猫头鹰象征的雅典娜就是战争女神。殷人也是这样的认知,国宝妇好鸮尊就来自于战无不胜的女战神妇好的陪葬品,用以彰显妇好战无不胜的功绩。
猫头鹰作为昼伏夜出的习性,使得她经常和夜晚、月亮这两个意向关联,如罗马的月神密涅瓦象征物就是猫头鹰。同时月亮是与太阳相对的存在,是女性的象征,因而猫头鹰一般都是女神的象征。
另一方面夜晚通常和死亡、未知危险关联,所以猫头鹰也经常与死亡和灵魂相关,或作为保护者,或作为引导者。殷人就相信猫头鹰是夜晚的保护神,认为猫头鹰会背负祖先的灵魂在夜间出行;在秦末汉初猫头鹰形象的陶器也常常被用来镇墓;而古埃及也通过在石棺上刻画猫头鹰来保护死者灵魂安宁。
作为女神的猫头鹰在人们的供奉中渡过了上千年,然后王朝发生了倾覆,文明产生了交替。“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凉彼武王,肆伐大商”牧野的反戈一击断送了殷商的王朝,也开启了猫头鹰在华夏的历史中的坠落天空之旅。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周人在《诗经·豳风·鸱鸮》中将猫头鹰描绘成掳走幼鸟,破坏鸟巢的恶鸟,这也是华夏历史上最早关于猫头鹰的恶评。周人不喜猫头鹰除了诋毁前朝维护自身合法性外,或许还包含了曾经恐惧与不安。因为殷商是活人祭祀的王朝,而周的职责就是提供人牲。正式在这样复杂的情绪和动机下,西周中后期开始,鸮类题材的艺术品急剧减少,鸮形青铜器鸮纹基本消失殆尽。猫头鹰的神圣性自此从华夏历史中抹除了。
如果说周把猫头鹰拉下了神圣的祭坛,那么汉开启了猫头鹰通往地狱的高速通道。《汉书·郊祀志》记载“古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猫头鹰变成了祭祀皇帝的祭品。而根据如淳对此的注释,汉武帝于“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皇帝为何要用猫头鹰赐宴呢,答案是“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
周人厌恶猫头鹰,而汉甚至想要灭绝猫头鹰,这是因为在华夏历史上除了殷商还有一只猫头鹰,一只会让汉痛恨的猫头鹰。《史记·秦本纪》记载“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秦如同殷商一样来源于猫头鹰,只是吞玄鸟卵的简狄变成了女修。
在汉“欲灭其类”的这种仇恨下,猫头鹰被冠上了一项使其再也无法翻身的罪名。“枭食母,不孝鸟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如此写到。短短七个字,让猫头鹰在自东汉以后的儒家社会里再也无法正名。之后不断有文人补充完善猫头鹰的“食母”行为,比如曹植在《恶鸟论》中就曾说“鸱枭食母服精,乃能飞”;清代甚至有人称自己亲眼见过猫头鹰“食母”,“母知必不能逃,乃仰身披翅而卧,任众子啄食,食尽乃散去,就视唯毛嘴存焉”《遁斋偶笔》里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要是猫头鹰能读懂不知会作何想。
然而官方的这种贬损仅仅是将猫头鹰恶鸟化,而伴随而来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奇闻异录则会将猫头鹰变成可怕的恶鬼。
东晋郭璞在《玄中记》记载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字面上这则记载描述了一种偷孩子养的鬼鸟,但仔细分析却会发现里面蕴含大量不怀好意的信息。 首先鸟的别名“天帝少女”,其实是暗指秦人先祖。证据有二:一是《史记》中吞玄鸟卵生大业的女修是“帝颛顼之苗裔孙”,而颛顼为五帝之一的北方天帝,在流传的故事中女修经常被误传为天帝颛顼之女;二是故事后半段偷藏衣服的桥段与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模式非常相似,而女修正是织女的原型之一。
其次这姑获鸟的鸟类外形就是猫头鹰。唐代的《岭表录异》曾记载“鸺鹠即鸱也……昼日目无所见,夜则飞撮蚊虫,乃鬼车之属也……亦名夜行游女与婴儿作祟,故婴孩之衣不可置星露下,畏其祟耳”。甚至可以推测给姑获鸟添加偷孩子这种特性,灵感或许来源于周人《豳风》中对猫头鹰偷雏鸟的描写。
于是在民间传说中天帝少女成了一种会变猫头鹰的怪物,孩子也不再是“吞玄鸟卵而生”,而是从别人家偷来的——姑获鸟自此诞生。不过此时的姑获鸟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精怪,远称不上恶鬼。要让猫头鹰,和她背后的那些天帝女、战神彻底跌落还差最后一步。
这最后一步在唐代《酉阳杂俎》记载着“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曰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或言产死者所化”。产者死后所化,一句传言姑获鸟或者说猫头鹰彻底成了鬼物。如果深入探究下,会发现这流言背后还有更大的恶意,因为那位伴着猫头鹰安眠的女战神妇好正式难产死的。
官方的诋毁,民间的流言在经历千年后,终于将猫头鹰、简狄、妇好、女修糅合在一起造出了鬼怪姑获鸟。“姑获鸟……昔人言此鸟产妇所化,阴慝为妖,故有诸名”,“此鸟纯雌无雄,七八月夜飞,害人尤毒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如此总结。殷人的保护神,秦人的先祖最终变成了“害人尤毒”的妖物,天帝降下的神鸟也变成了产妇所化的厉鬼,甚至还漂洋过海成了日本知名的妖怪。
启明之星最终坠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