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英国两个月了,反思下在对英文这件事上,ego玩的游戏:
第一阶段:自满期
来前,我自诩会英文的。工作语言,能讲、能译。我这样自我标榜,洋洋得意,自视甚高,藐视他人。但实际情况是:我中学英文不错,被保送到北外学小语种。那时的我觉得世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同传,自由,满世界飞,薪水高,进了大学要转学英文。但实际情况是:别说转系,我惰怠到甚至没上过一天英语作为二外课的必修课(学校规定入校摸底考试高于多少分就终身免修了)。北外毕业,居然没上过一节英文课,英文还不错,我沉浸吹嘘着这个美好人际。
后来的工作的确会用到英语,但对象大都是非英语母语的,要求也不高。在发现好多专八比我口语差远的了时候,我的“英语好”人设固定了,小我妥妥的得意了。为了自我保护,我对不懂的英文事避而不见。
从小到大,“英文好”这个标签都是我最受用的。有这标签就够了,好不好你们也不知道,比你们好就行了。
第二阶段:打击期
真到了英国发现买跟人聊点啥都费劲,他们口音太重,而且词汇和美国英语很不太。为怕丢脸,我又变哑巴了,租房这种事儿都当地中国伙伴出面谈,我不开口,也的确听说都费劲,宁愿写邮件。
我甚至花199订阅了一个英文报刊学习项目。每天发朋友圈打卡100天,就全额返还。但别说100天,我一天也不会打卡。我宁愿花199,也不愿在人群里暴露“我英文不好,我还在学习”。
我有点低落,怎么跟个留学生似的,还要先过语言关。越这么想,越紧张,越不想开口。
第三阶段:不吹不黑期
转折点在去参加一个活动,我到的早,就和一个老外攀谈。后来知道他是牛津大学天体物理系主任,皇家学院院士。美国人,来英国二十年了。我俩吐槽了各种英国奇奇怪怪的发音和用法,笑的嘎嘎的;也聊了我们学校的项目,他的专业大爆炸虫洞什么的。
我谈到在觉得英文不好的困惑,他特别认真的开解我说,你从没在英语国家生活过,能说这么好已经非常好了。也的确跟美国人聊就没问题,且,我遇到的难点都是新的情境造成的。比如类似“押一付三”、“产业孵化”这些日常用不到。
没必要自大,但也犯不上自黑。多读多看,在很自然会在适应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去年有一天闲的没事,我在英孚做了个英文水平测试,看到分数我就大怒!怎么可以这么低?机器有问题,测试不准确!现在我知道,其实我就那水平。机器打出的分数不低了。
我终于能正视自己了,这很重要。就是要定个专栏跟着学,这没什么可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