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不
前段时间带女儿回了趟姥姥家,这真是一个难以言语的旅行,因为相隔一千多公里,平时难有机会带孩子回去,所以对她来说姥姥家那是另一个奇妙的世界,新奇的好似她也跟着一起穿越,变成了另一个小孩,简直哪儿哪儿都不对了!
出发之前,我是精心准备过的,害怕她到了新环境难以适应,给她带了睡前读的绘本,她喜爱的玩具,连半夜睡醒要找的那条毛绒狗都没落下,然鹅,事实证明是我瞎操心了。
第二天开始,这娃就直接变身了,书也不看了,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要挨个房间转悠,上街捡一堆石头非得放碗里,吃水果要每个咬一口,晚上十点钟还不睡觉非要翻箱倒柜的,一跟她讲道理就嗷嗷叫像要跟谁干仗似的,一边还有姥姥帮腔,“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别惹她”,简直欲哭无泪,在家明明不是这样的,怎么换了个地方就全变了!
还好,我一直属于比较淡定的妈妈,看她玩儿的开心也就没有过分苛求她,只是担心在家好不容易养成的一些好习惯会不会从此就一去不复返了。
果不其然,由紧入松易,由松入紧难啊,回来之后,明显野了不少,而且我废了好大力气才把她重新带回正规。上班之后跟朋友们交流,发现好多孩子都是这样的,一个朋友感叹,每次寒暑假把孩子送回老家,接回来的时候总是要大战三百回合,简直是噩梦!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每次出个门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轮回吗?也许我们会想,长大了不就好了吗,看看我们自己,在不同场景中那些长期坚持的规则总能一以贯之,不会轻易改变。但是我们也会在不同的环境呈现不同的状态,比如休假和工作时的状态可能完全不同。大人尚且如此,那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不足为怪了,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孩子那里什么都能改变,没有应该始终坚守的规则。
分析一下,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对孩子来说,所谓规则,是从大人的角度出发,本着对孩子未来成长有利的原则而建立的一套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对大人来说,这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它保障了生活的和谐有序,但是对孩子来说,只是按照大人的意愿对他们行为所进行的限制,孩子天生是开放的,追求自由的,这显然有悖于他们的天性,所以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去打破这些限制,重新做回自己,成为自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最核心概念,也是我们活着的终极目的,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变现的尤为明显。
第二,6岁以下的孩子大都处于规则意识的行成和建立期,还没有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规则意识是淡薄的,而且通常只能做到在特定的场景下按照特定的规则行事,他们的行为是与环境绑定在一起的,换了环境,对他们来说那就是一个新的规则区域,他们无法自动的把好习惯从一个环境搬到另一个环境,因为新环境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陌生,原来的规则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一时之间,他们也不知道改用什么来约束自己,所以只能靠他们强大的回归本真的动力和学习模仿能力,重新创建规则。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人来疯,有些孩子在家乖巧懂事,在外就嚣张跋扈。 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他们知道,换了地方,就有改变的可能。
明白了上述两点,在孩子出现类似行为的时候,我们才不会过于焦虑,以为孩子不懂事,不成器,甚至把孩子打骂一顿来管教孩子守规矩。
这种做法是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是父母对孩子一厢情愿的期待,看似有良好的意图,实则是在扼杀孩子的精神生命。
这种行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得到的结果要么是孩子压抑自己被动接受,要么就是强烈反叛,伤害亲子关系。
那难道任由他随意放飞自己?那对大人来说一定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的日子!当然不能放任不管,我们这个社会本身就充满规则,可以说正是规则在某些方面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孩子总有一点会长大,要融入这个社会,这些规则是我们必须教会他们的,我们不能纵容孩子做坏事,但是这跟用琐碎的规矩束缚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如果我们无时无刻都想着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上,向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让孩子烦不胜烦,还时常居高临下的批评指责孩子,那么孩子只会把这些规则通通视为恶魔,无法分辨哪些是必须遵守的,哪些是可以灵活变通的,也就无法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遑论内化为自律的品格。
如果以家长之威强行要求孩子时时事事遵守规则,那几乎可以断定,这是无法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表面上看是“好的”,“乖的”,但是他们往往会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乏创造力,所以很可能我们打造出的是一个没有自由意志的刻板者、自卑者或者偏执狂!
所以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最大限度的给予孩子自由,以确保孩子安全、健康、快乐为前提,建立“适当的规则”,这些规则也一定是大人一起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这些规则是大人都不能逾越的底线,而不是事事都立规矩,毕竟大人也会在某些小事上偶尔改变做法,要知道,孩子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我们要做的是守住底线,而不是寸土不让,用爱和理解来赢得孩子的合作,底线之外不能逾越,底线之内给孩子选自由和选择。
回顾自己小时候,得到的关注可能远比现在的孩子少,那时候上房揭瓦,下河摸鱼,就地打滚,无所不能,现在看来,这丝毫没有影响我成长为行为规范、举止端正的好青年。反观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已无此种乐趣可言,若我们再过多管教,那不知他们的童年还能剩下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