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对于乡里的民风民俗,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记得除了过年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民俗节日,就是端午,中元节和中秋节。端午节吃吃粽子,并无如划龙舟等节庆活动,也许是无“水”可容的缘故。中秋节也是极其单一的,饱餐月饼罢了!经年复始,大概都是这样过的。唯有中元节(俗称“鬼节”),气氛倒是“异常”的。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中国人素来有敬畏鬼神的“民粹”,这也不太奇怪了!
关于中元节的传闻,也听到过一些。如听到过,说这日子是用来纪念西楚霸王项羽的。是吗?大概逻辑是端午是纪念屈原(也有说是伍子胥),那中元节自然也是纪念大人物的,至于为什么是楚霸王,那就不得而知了。乡野传闻,自然是不可信的。还有这一带中元节的日子也是较特别的。据我所知,全国各地,也有过这节的,不过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唯独我们这一带(大概是在岭南一带)是七月十四那天过的。究其原因,据说是和历史上战乱有关。南宋末年,传闻蒙古骑兵将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下岭南,当地军民于是提前一天过中元节,以利于加强战备。后来,就约定俗成于七月十四过中元节了。这种说法,大抵是可信的,不过也可能是明末清初的事。
中元节前夕那些天,特让孩子们“紧张”,气氛总是诡异的。总觉得鬼怪们将在那段时间“狂欢”。大人们,大抵也是信的,也总会拿此唬弄我们。那时还小,还不是无神论者。受到累世鬼神文化浸润,还是颇当一回事的。那段时间,对上山,是极其敏感的。
中元节也有扫墓的风俗。记得,去过几次,先祖的墓冢也在那些山岗上。山岗上,错列着大大小小的墓堆。漫山遍野开满了稔子果 ,小小的,或红或黑,这也是美味。
这曾经是我们儿时的“天堂”。扫墓有时要翻越一个个山岭,颇有天步维艰的意味。
当然最热闹的是过年。过年的家里“陋规”也是很多的,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总觉得这样或那样会影响明年的运势。每到过年,最重要的活动请“伯公”神降家家户户,那场面在这样的村子里,是难得隆重的。人人都不敢怠慢,生怕神灵“惩罚”。
所谓“伯公”,就是我们当地那一支姓氏的始祖吧!他就是一个木刻的人偶,当然是威风凛凛的。他平时是在一个较远的村子的同姓祠堂里供着。关于他,有很多的荒诞离奇的传说,无非就是法力过人,头断却不死。这些大抵还是可以理解的,谁都希望往自己的祖上脸上贴金。就如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砥定四海的豪杰也不能免俗,在称帝后,也非得煞费苦心攀认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先祖。若朱熹地下有知,倒过来攀认朱皇帝为同宗也未可知吧!
每到大年初三,大小壮丁都去迎驾,好盛大热闹。甚至有不少人争着一路捧驾而归的,对他们来说,这可是莫大荣誉。 然后“伯公”大驾,就贵临每家每户。每家每户,自是拿出最好牲品供在神台上,让“伯公”用膳。当然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最终还是人勉为其难替神给分忧了。每家每户都如此,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大孩子们,小孩子们,不懂也不管这些神圣的,凑热闹其中罢了。接下来“伯公”就会在专门的“行营”驻足两天,在这两天晚上内,最热闹不过了。一到晚上,在“伯公”的“行营”四野,就会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拿着大大小小的凳子,辐辏于此。接着鞭炮轰鸣,烟雾缭绕,一放就一个多小时吧!然后就是放电影,放两场。在精神文化匮乏乡村,这大概是“大餐”了。不过都是沾“神”的福。在乡村,除了“神”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外,还有谁能如此呢?
迎送“伯公”后,就是走村拜访亲戚了。记得小时候,走过很多亲戚。后来渐大,不太热衷了,来往就稀疏了些。如今更是.....
说玩“红事”之后,也得说说“白事”。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不过那时,挺怕这个的。在我的印象中,每当有人走了,特别是在外面殁了的,不能停棺祖厅,只能驻于郊野。那棺木又大又红,那时年龄小,觉得特别恐怖,而且停放在來返学校必经之处。一停就是一周。固然是人死为大,但那时对这个恐惧远大于心中的哀情。记得家父一个叔叔,病殁了,常听家父念叨他的好。看他的相片,人也挺祥和的,可一想到他躺在又大又红的棺木里,心情煞是复杂的。
为亡者哀念活动也要举行好几天的,记得好长的。先是请来“法师”日夜做"法事",超度亡魂。远近亲临,也会来帮忙,最主要,也能饱餐。然后就是让举着白幡的队伍在上下村游走。这种规模也是好大的,有几百人。这百号人倒不是因为对于殁者的哀痛而来参与的,都是雇来的上下村人。在过几天,就是葬礼了。那时太小。虽有所怕,还是凑热闹去看。现在想来,大可不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