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亿”、“逆”、“先觉”之说,文蔚谓“诚则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甚善甚善!间有搀搭处,则前已言之矣。惟浚之言亦未为不是。
在文蔚须有取于惟浚之言而后尽,在惟浚又须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后明。不然则亦未免各有倚着之病也。舜察迩言而询刍荛,非是以迩言当察、刍荛当询而后如此。乃良知之发见流行,光明圆莹,更无挂碍遮隔处,此所以谓之大知。
才有执着意必,其知便小矣。讲学中自有去取分辨,然就心地上着实用工夫,却须如此方是。
【译文】
关于“不臆不信、不逆诈、先觉”等观点,你认为“只要内心真诚,就算是旁门左道,刻意提防,也都是良知的运用”,这个认识很对!其中也有掺和的地方,我前面也已经讲过了。惟浚的话也不算错。对你而言,要吸取惟浚的话才能完备;对于惟浚来说,他要吸取你的话才能明白。
否则,你们都各有偏倚之处。舜对浅近之言,也要加以思考,并向樵夫们请教。并不是这浅近之言值得思考,也不是应该去问樵夫,而是舜的良知发见,自然光明莹透,毫无任何障碍。他不会去想什么事值得问,什么事不值得问;也不会去想什么人值得问,什么人不值得问,这就是大智慧。一有执著和主观臆断、期必,就成了小聪明。讲学中自然有取舍和分辨,但是,在心中实地下功夫,就必须如此才行。
【浅谈】
1、首先“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亦不可无”。对旁门左道,不可能天真的不提防。但先生既使对凶神恶煞的土匪依旧内心存真诚之心,赤诚相见。只是当对方无可救药时,先生的手腕也远超常人。这正是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2、其二,与人相处,无论对方地位高低,水平高下,亦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对待。不先入为主,有主观臆断,有太明显的期待,便不好了。己心之良知如镜,自然光明剔透。所以凡事无可无不可,没有绝对,活学活用方为上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