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日舍一物,通过和自己所堆积物品的分离,来重新认识、疗癒自己和建构自己。
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说过,“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什么是“自己”。我自己的理解,除了我们在生活中,主动或被动地和那些与我们迎面而来的东西相碰撞,在反弹中体验和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通过我们占有、留存的所属物品来领悟和理解自己。在急匆的生命历程中,在纷杂的生活中,你把什么东西留在身边,让什么东西占据你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在很多时候,也是你认知和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佐证。
我自己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舍不得丢弃东西。总想着这个东西是有用的,丢掉太可惜了,有一天或许还会用到。物品、衣服、器皿,有些东西放在那里甚至十几年都没有用过,但是,我就是舍不得扔掉。吃东西也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体需要不了那么多的食物,但是,就是舍不得不吃。好像不吃就亏了。
对占有东西的执着,我想,可能是来源于我的个人经历。70后的童年,物质还不足够丰富,勤俭节约尚不足以描述对物品的使用和拥有,因为物质的匮乏使得“是否有用”成为对物品评价的首要标准,同时不浪费物品也成为至理名言,并被作为教育新一代的家训传承下来。因此,尽管,当代中国三四十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在短时间内,物质变得丰富起来,然而自我心理上的匮乏刻印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外在的表现就是,家里堆积的东西越来越多,而生活的空间也越来越乱。
生活空间的拥挤和凌乱,也是心理空间拥挤、凌乱的外显,同时也是个人自我不清晰的外显。
所以,借助断舍离,通过整理个人的空间,把该舍弃的动词丢弃,从而就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并疗癒自己,最后藉由和物品的关系重建得以重构自己。
我知道一开始就和自己的这点“舍不得”对抗是绝无胜算,所以,我会从很小的、确定一定舍得丢掉的东西开始。比如一个纸盒子,一个包装袋,一个旧得不想再用的餐具,一日丢弃一物,我会降低难度,来保证这个“日舍一物”计划的顺利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