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长舌”一直不是一个很好的代名词,他指的是那些喜欢嚼舌根的人,把东边听到告诉西边的,有把西边了解的搬到北边当着闲聊的资本。总之,不管是空穴来风的,还是却是有其事的,到他这定能给你编织的有模有样、有板有眼的,连故事的主人公就行以为真了。看来过去所说的“好是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多半是这批“长舌”们在背后推波助澜。
在东乡,就有这样一条“长舌”。她姓卢,是村北头老杨的媳妇,每天无所事事,在村里东逛西晃的,哪里有人扎堆,哪里就有她,总是能看到她在那手舞足蹈的发表自己的高唐阔论,有的没的、虚的实的、东家长李家短在哪里说的绘声绘色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村里来了位说书的。
那天吃过晚饭,她闲来无事,便来到了村西头的小卖铺,那里人多,大家都喜欢吃过饭出来散散步、聊聊天。但住到村北边的除了她一般人不过来,因为要走二十分钟的路才能到。等她到了这边,已经来了不少的人,大人们有说有笑的,小孩子们快乐做着各种游戏。看到她来了,一名四十来岁的妇女对着她说:“杨大嫂,今天有啥新鲜事啊,和我们唠唠呗。”“是啊是啊”旁边也有不少人在起哄。这可一下之激起了她心中的激情,她像一名说书的,登上了磨盘上,对着下面的人说:“你们真的想听。”众人齐声答到:“想听。”只见她还是一周,双手一摆,对着下面人,说道:“诸位莫慌,听我慢慢道来。”
她开始开始把自己捕风捉影听来的东西添油加醋的和这些村民们说了一遍,她说道“在我们村北边,有一户人家,那家老太太是一个爱管闲事且有泼辣,他儿子娶了一个媳妇,那也叫一个泼辣,两个泼辣的人到一块,你们还觉得有什么好事那,那简直就是针尖对麦芒,谁也不惯着谁……”大家被她这样一吊胃口,吵闹的人群顿时就安静了许多。其实老杨家这个媳妇人还是比较聪明的,她要保证自己所说的,当事人不会在现场。比如她知道村北边的人不会来这边,所以在这边她可以放心大胆的说。说完之后,即使以后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她也不承认。说了半天,她突然对着小卖铺的老板说:“我说李老板,我说了半天,嘴都干了,赞助瓶水呗。”这时候李老板就会递过一瓶水,这也是每次老杨媳妇的薪酬。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然后接着说:“刚刚我们说道那天老太太嫌自己儿媳妇起来的晚,没有做早餐,就怒气匆匆地来到了媳妇的房门口,用力地敲打着房门……”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今天村北那宋老太太刚刚和儿媳妇吵了一架,怀着满肚子的气,就出去散散气,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小卖铺这边。远远看去,那路灯下集聚着好多好多的人,好像在那听谁在说事情。宋老太太挤过人群,来到了前面。这时候杨家那媳妇正背对着她,并没有察觉到宋老太太的到来。宋老太太也纳闷,这是谁啊,背影、声音那么熟悉。就在宋老太太苦想过程中就听旁边两个妇女在那讨论,胖一点的妇女说:“这老太太太霸道了,谁做她儿媳妇都会和她吵。”“我不这样看,”另外一个瘦一些的妇女说道:“那看她那儿媳妇也不怎么样。”宋老太太感觉有点刺耳,心想怎么说的和我家一模一样啊,这人怎么那么熟悉,她是谁呢?“老杨大嫂,你说的到底是哪家的老太太啊,”人群中有人问道。老杨大嫂,不就是我隔壁老杨家的那个吗,果然是她,宋老太太气得咬牙切齿,正准备上前和她理论一番,就听杨家媳妇说道:“以往我都不指名道姓,今天我就破例一回,满足你的好奇心,他就是村北头的宋老太太——”,“你这个长舌妇,我撕烂你的嘴”老杨媳妇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人群中也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怒气冲冲的白发老太太跑到杨家媳妇面前,而杨家媳妇则整个人都僵化了。
只见那老太太上前就是一巴掌,然后指着杨家媳妇的鼻子骂道:“你这长舌妇,我让你背后嚼舌根子,你以后就叫卢长舌算了。”杨家媳妇被一巴掌打清醒了,她也不是好得罪的,上去就更宋老太太扭打在一起了。不要看宋老太快七十岁的人了,可身子骨还是相当硬朗的,几个回合交锋下来,丝毫不逊色,倒是杨家媳妇有些招架不住了。众人害怕出事,就即使把他们拉开了。宋老太太余怒未消,对着老杨媳妇说:“你这个嚼舌根的,以后再敢背地里说我家的坏话,我撕烂你的嘴;你看老杨多实诚,怎么就娶了你,以后不要叫老杨媳妇了,给人家老杨家抹黑,就叫卢长舌吧!”说完宋老太太就从地上爬起来,头也不回的就回去了。杨家媳妇蓬头垢面地坐再地上,精神感觉有点恍惚。周围的人们纷纷散去,几个妇女害怕出事情,就和家里男人们一起,把她送到回了家里。
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老杨媳妇了,据说从那以后,老杨不让她媳妇到外面乱跑。没有老杨媳妇,村里感觉安静了好多,人们茶余饭后少了不少的乐趣。渐渐地人们忘记了老杨媳妇,但“卢长舌”的名号就从此就留了下来。
后来有人说再邻村看见过她,但根据描述似像又非像。估计是她的可能性不大,但世间的“长舌”又可能都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