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节特种兵:怎样达成高效协作】
在工作中,我们总能碰到需要靠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何让团队达成高效协作的状态对项目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团队协作,特种部队可能是最有经验的组织,因为他们面临的常常是生死攸关的极端情景,迫使其必须依靠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保住性命并完成任务。
比如,特种部队要搜索一栋可疑建筑,破门而入后,团队成员的枪口会在1秒之内,自动成扇形对准房间的各个方向,既无遗漏,也无重叠。这让团队能在第一时间应对任何方向的危险,且将每位成员的效能发挥到极致,毫无浪费。更关键的是,这一过程完全不需要交流和命令,全靠成员们的自觉行动。这种所有人仿佛心有灵犀的状态,叫做集体心流。
心流,我们比较熟悉了,是指专注在某项活动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但集体心流,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进入各自的心流状态。而是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忘记自己,融合成一个整体,此时,所有行动就像人走路时脚步迈动、手的摆动和呼吸之间的配合一样,完全绕过大脑指令,自然而然的进行最恰当的行动。
由此得到的启发是,让团队达成高效协作的关键是如何制造集体心流的状态。本节课,得到大学邀请了武警特警学院的张帆教官,联合《超级个体》的作者古典老师,以及得到大学的研究员李国刚老师一起,研发出了“特种兵思维模型”,对解决团队高效协作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你所处的环境变化非常快。
2、你的团队经常遇到突发性的新任务。
3、任务的复杂程度必须依靠团队协作。
二、本节重点
1、精准筛选,以那些无法培养的素质为筛选标准
由于众多影视作品的渲染,特种兵给我们的印象是那种拥有某方面特长,且平均能力极强的战士。然而事实上,特种兵的挑选,最看重的既不是体能,也不是某种技术能力,而是意志力。
比如,以近乎残酷著称的,美国海豹突击队的水下基本爆破训练。其中一项训练是,把队员的手脚绑起来,丢到一个近3米深的水池里,在这种极限情况下漂浮5分钟后再游100米,然后把放在池底的面具用嘴叼起来。
这种玩命般的训练并不是在锻炼体能或游泳,而是要将意志力差的队员筛出去。因为意志力是无法训练的能力,只能筛选。反而是勇敢、牺牲精神,这些看起来很珍贵的“品质”,是可以训练的。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遇刺,当枪声响起,所有军警都下意识的趴下,只有特工麦卡锡扑上去,用身体挡住了子弹,救了里根一命。事后麦卡锡接受采访时很真诚的说:“我受的训练就是用身体挡在总统前面,这是本能反应,与勇敢无关。”
特种兵的选拔模式就是严格区分哪些素质是可以被训练的,哪些素质是不能被训练的,然后挑选出能按照团队需求成长的队员,而不是那些看起来能力已经很强的人。所以,对一个团队来说,要以那些不能被培养的素质为筛选条件,而不是总关注那些可以被培养的能力。
2、横向绑定,让团队成员之间彼此选择
挑选出精兵强将之后,如果不能配合就毫无意义,团结和信任是每一个团队的根基,也是达成集体心流的必要条件。特种部队也不例外,从选拔开始就特别强调“伙伴”的概念。只不过这个概念并不是靠洗脑的方式让队员们接受的,实际上洗脑的效果并不好。他们之间那种可以将后背完全交给队友守护的信任关系,是来源于相互选择和横向绑定。
海豹突击队在选拔和培训期间,有个“前五后五”规则。每周训练结束之后,教官会让所有队员包括他自己来匿名投票,选出班上最好的前5名和最差的后5名,票数最高的后5名直接淘汰。采用这么残酷的规则,就是因为信任没法培养,只能相互选择。
最后5名的选择其实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家会将技能差的队员筛出去。等技能菜鸟被淘汰光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开始淘汰“我不喜欢的人”,这就是第二阶段。直到身边都剩下自己喜欢的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于是只能咬牙将自己写在最差名单中,第三阶段也就完成了。
此时,剩下的人都是你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的队友。我们在电影里常看到的这样一幕,一枚手雷扔到特种部队中间,离得最近的成员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压住手雷,这可不是戏剧性夸张,而是有真实事件原型的。这种牺牲自己也保全队友的做法,并不完全是勇敢和牺牲精神,更是每一位团队成员相互选择的结果。
3、联合认知,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做出一致的判断
一个单兵作战能力强、意志力强和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团队,还需要最后一个条件,才能真正实现集体心流,那就是:联合认知。所谓联合认知,就是所有成员对事情的认知和判断都达到高度统一。
2009年,美国一艘货运船的船长被海盗劫持。营救的难度在于,必须同时击毙看管的三名海盗。美军派出特种部队的三名狙击手执行击毙任务,但始终只有两名海盗能通过船舱的小窗被瞄准。一整晚的时间,第三名狙击手都没有机会将最后一名海盗的脑袋套在瞄准镜里。直到第二天早上,第三名海盗偶然进入了狙击手的视野,一瞬间,三颗子弹同时将三名海盗爆头,船长重获自由。
对于一名合格的狙击手来说,射中目标不是问题。难就难在,在漫长的一夜里只出现了一个瞬间,三个人如同一个人一样,同时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哪怕有一个人稍微有点犹豫,整个行动都会功败垂成。
这就是联合认知,也是集体心流最神奇的地方。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同一时间做出了同样的判断,这不是只靠相互信任就能达成的。这要求所有成员对事情的认知和判断都达到高度统一。
特种部队做到联合认知的方法是,指挥官会把任务的所有信息同步给所有成员,甚至不惜让信息大量冗余,也要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做出一致的判断。一个人只有知道团队的目标在哪,才能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也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确认团队需要的是哪些素质,以不能被培养的素质为筛选条件。
白话版:技能不足可以学,底子不好没法补。
要点二:用相互选择来保证伙伴关系,确保团队网络的每个节点都相互认可。
白话版:看不顺眼的人不要合作。
要点三:不惜信息冗余,也要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做出一致的判断。
白话版:只有使用信息的人才能判断信息是否有用。
四、我的延展思考
本节课的主题是“怎样达成高效协作”,但实际上阐述的是“如何搭建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这两者其实是有区别的。
一般情况下,前者的默认语境是,在团队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如何达成高效协作。后者是从团队搭建和组织阶段,就以高效协作为目标的方法论。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有对团队成员的选择权,前者是没有或很有限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前者的情况更常见一些。比如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碰到各种短期项目。一般情况,短期项目的团队成员都是临时从各部门抽调的,不可能在选择上花费太大力气,甚至项目经理都没有选择权,各部门派谁参加就是谁。
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协作效率也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更符合本节课的主题。不过,我对本节课的延展思考是对主题的不同解读,而是对保障信息有效传递方面的补充。
在本节课中,特种部队不惜信息冗余,也要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足够的信息,是遵循了信息效能最大化的制度设计。而要保证信息效能最大化,除了让信息冗余,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要保证在信息传递中,不能有过大的损耗和扭曲。
信息损耗是指在传递过程中,由于各种情况造成的,部分信息未能传达,使信息量缩水。信息扭曲是指传递者加入了主观解释、臆测或判断,并擅自修改了原本的信息内容,造成对信息事实的曲解。
无论是信息损耗还是扭曲,都会对决策者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其危害不言而喻。轻则降低工作效率,浪费资源。重则让项目失败,产生巨大损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在工作中就能碰到,不必赘述。
绝大部分的信息损耗和全部的信息扭曲都是人为造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的传递者自以为拥有对信息的解读和处理权。然而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哪些信息对哪些工作会有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擅自对处理信息等于是人为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
那么,为了不让信息损耗和扭曲,我们需要在团队成立伊始就做出组织和规则上的安排。
首先,尽量减少团队的组织层级。显然的是,层级越多,信息传递的节点就越多,其损耗和扭曲的概率就更大。考虑到管理效率,层级尽量接近三级,即项目决策层、分项管理层和执行层。
其次,要求成员对与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要向所有团队成员传递,且必须传递真实的原始信息,不能自行修改。但可以另外附加解读、建议或处理方案。邮件的抄送功能就是为此而设计的。
最后,设计信息接收后的反馈机制,配合定期例会进行全员通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信息冗余不是只要求全部上报和广泛通知,还要关注成员是否有效的接受了信息。
确保了信息传递的顺畅,再加上冗余带来的信息高度对称,才能让每个成员都做出尽可能接近,甚至完全一致的判断,并向着同一个方向行动。
2019.12.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