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教育界兴起了一个新词——“积懒成笨”。
所谓积懒成笨,就是孩子长期不主动学习,不主动思考,慢慢地,学习就跟不上了,成绩也越来越差了。
有位同仁这样总结:
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
我见过一开始单凭聪明,学习还过得去,但因为长期懒散、没有毅力和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导致“积懒成笨”的孩子。我也见过一开始成绩不够拔尖,但因为有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冲过瓶颈期,越学越有自信,最终成绩远远超出老师和父母预估的孩子。大多数孩子的智力都处在同等水平,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刻苦和勤奋。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到达金字塔顶端,一种是老鹰,另一种是蜗牛。蜗牛虽然速度极慢,却赢在日积月累的坚持。
介绍两个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快变量和慢变量。
我们站在海边,你看到潮起潮落,如果问你海上为什么会有浪呢?你可能会说,有风,无风不起浪。其实我们在地理课本里都学过,潮汐的变化是由月球(以及太阳)的引力导致的。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这里快变量就是海上的风,而慢变量就是天体引力。
养育孩子的慢变量是什么?
气温是人类和民族的慢变量,人口是民族和国家的慢变量,而教育是一个家庭的慢变量。
有人说知识是一种快变量,既可能通过强化训练而获得,也可能由于遗忘而失去。而能力则是一种慢变量,能力的形成过程就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知识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它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例如很多人在中学所学的公式和概念都曾记忆深刻,也曾应付过相应的考试,可是很多年过去,许多都已经遗忘了。但是能力一旦形成,一般在衰老之前不会失去。
当我们在讲知识的时候,通常关注的是一个人当前已有的水平,关注的是他现在能做什么。而我们在讲能力的时候,通常关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潜力,是他的未来发展可能性,关注的是他将来可能做什么。
具体来说,我们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我们所关注的是当下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对学生的记忆力有较高的要求。而我们在升学考试中所考查的是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与记忆力相比,可能在言语运用能力、计算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方面更为重要。
我们所熟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都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包括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五个部分,主要通过言语、数量、常识、图表等不同方式考查应考者的推理能力。《行测》从最初占10%到现在占笔试成绩的50%,只有达到最低分数线才能闯入面试环节。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曾提出:未来,“思维才是力量”。作为学生,要想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不仅需要积累知识,学得一技之长,更要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中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思考,成为会思考的人,有智慧的人。
我曾经学习过张文质老师的一堂录播课,《要从孩子的一生规划他的现在》,他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素养
二、阅读能力是一生发展的原动力
三、好的教育就是“历史评价”对“当下评价”的最终胜出
前两部分文质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运动和阅读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基石”。这里的运动和阅读其实就是助力一个人成长的两种能力。
从孩子上高一之后,我开始在小区广场学习打太极拳,没想到一学就上瘾了,每天晚上看似慢吞吞活动一个小时,实则身体舒展开了,几乎每天都汗淋淋的。坚持运动的好处首先是颈椎、腰椎等问题的渐渐好转,其次就是文质老师说的身体的机敏性带来了思维的机敏性,让人有了持续学习的动力。我就是受自己坚持打太极的启发,心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坚持学习,于是参与挑战小尘老师牵头的第一期“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没想到从2020年9月1日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一直没有中断。整个过程我并不觉得痛苦,而是乐在其中,有一种“乐淘淘地、孜孜不倦地、像饿汉扑向面包似的快乐”。人到中年的我像个孩子一样,因为有了持续的专注力,体会到了美妙的甜蜜感。
由己推人,我们的孩子应该也是如此。先通过运动强健体魄,有了不怕吃苦敢于挑战的精神,自然而然就会渗透到他的学习之中,慢慢体会通过阅读和学习带来的精神礼物,体会学习的快乐。
文质老师说,“好的教育就是“历史评价”对“当下评价”的最终胜出。”其实人都是活在当下的生物,喜欢注重眼前的一朝一夕的得失。为什么孔子会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理解,人达不到一定年龄、不经历很多事情,就体会不到人要看长远,要考虑“历史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