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光掠影看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中国新歌声2》中,一袭白衣背带裙的女孩演唱了一曲《从前慢》。
细腻婉约的深情,宛若一股掠过水面的清风,拂去盛夏的炎热焦躁,让整个世界静了下来。
出生于浙江绍兴的叶炫清,十九岁,家中三代唱越剧。十岁起练习竹笛,长大后考入浙江音乐学院流行系。越剧的家学渊源和从小的民乐熏陶,使得她的演唱气质清新隽永,有股独特的古典韵味。
01 诗与歌
《从前慢》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的一首诗, 2015年1月,在第二季《中国好歌曲》中,刘胡轶对其进行创作改编成歌曲,演唱后大获好评。
纵览《从前慢》全篇,意境里透着“从前”之美和奇妙的隐喻。诗中运用了大量意象的叠加,使得人在阅读时犹如步入画境一般。
全诗分为四小段,段与段之间结构关系并列,画面与情绪交织,极具感染力。
第一段 回忆,
时间
早先少年时
从前人的品性
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第二段 儿时的记忆画面,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人行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背景:火车站
基调:清晨的黑暗
景深:无行人的长街
近景:卖豆浆的小店
画面的基调是冷色调,又可以轻易地想象出豆浆小店的灯光,锅上升腾的袅袅热气。
整个画面冷暖色调平衡,一派静谧温暖。
第三段 从前的生活,
画面由冷色调转为暖色调,表现了四个意象:日色、车、马、邮件,为后面高潮部分情感的表达做下铺垫。
从前慢,慢到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第四段 日常
最后一段结构呼应第三段,意象:锁和门。由锁这个家家户户都有的寻常物件引发联想,由锁想到门,由门想到房屋,由房屋想到街道,由街道想到整个小镇,由诗而引发对从前那个旧日时空的遐想。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全诗画面情绪紧密相融,宁静的气氛,舒缓的节奏,传递着对从前简单生活和真挚感情的怀念。
《从前慢》谱写成歌曲后,凭借其文学的魅力与音乐的力量,借由叶炫清的深情演绎,再次风靡。
02 一个文学的鲁滨逊
** “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杀了。”---木心**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
1927年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的望族,少年时沉浸文学,时常去远亲茅盾家阅读古今中外名著。
19岁,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随后又转入“杭州国立艺专”林风眠门下探究中西绘画。
20岁,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遭通缉避走台湾,新中国成立后重回大陆。
29岁,第一次被拘留,关押在上海第二看守所,罪名是策划偷渡。调查许久,查无实据。
44岁,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了18个月,之前的所有作品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在被关押的防空洞中,木心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下65万言狱中笔记(the prison notes),与福楼拜,尼采等西方先知哲学家者进行对话。在纸上画出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木心
文革结束后平反,出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等职。
50—52岁,遭遇软禁,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
1982年,55岁的木心旅居美国纽约,潜心绘画及文学创作,作品逐步被外界认识。
木心绘画作品
1989年-1994年,木心在纽约为包括陈丹青在内的艺术家开设“世界文学史讲座”。内容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陈丹青记了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若干年后结集成书---《文学回忆录》。
木心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
木心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第一位作品被收藏的中国画家。
木心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木心
79岁,木心从纽约回到故乡乌镇,他的文学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云雀叫了一整天》等陆续在国内出版,俘获了包括很多90后在内的大批中国读者。
2011年,84岁的木心病逝于乌镇,距离他回到故乡五年。
2015年11月15日,木心美术馆在乌镇开馆。木心身后遗留绘画作品六百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
**
从中国出发,向世界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木心**
03 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木心
写出“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木心,感情生活却不为外人所知,翻遍网络也只找到一篇关于木心和五个女子的故事,真实性不得而知。
14岁,与比他大一岁的湖州少女因喜爱《圣经》结缘,互通信件三年,展开了一段柏拉图式爱情。彼此羡慕的风流才情却在见面后幻灭。两人没意思地吃了个饭,散了个步,“勉强有个月亮照着”,此后再无往来。
19岁,木心借口养病,雇人挑了两箱书独上莫干山,一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里读书。彼时有个乡下姑娘叫做竹秀,每日按时送饭。“顿顿有米粉蒸肉,此物与炒青菜、萝卜汤之类同食,堪爱吃一辈子。”
半年后木心下山,想过再上山去看竹秀,念及寂寞时的所作所为终是刻意的,于是不再去想粉蒸肉,也终不再想竹秀。
20岁青春芳华,就读上海美专时遇到完美女友。 “每当我夜晚归来,房屋总有新鲜感:或是名贵的花,或是书桌上多了几件小摆设,抽屉里有巧克力,本来满着的饼干箱,又换了品种,大盆的水果,是清朝宫廷格式,吃不了,只闻香味----想像到她每天来时,提包捧花的模样,我难受得发愣。”
末尾却对于这位当年清纯的女才子忽然变得平庸而感慨。其时木心弃刘海粟转而追随林风眠,进入杭州国立艺专,美学观和世界观有了大的变化,在爱情上不能容忍一丝的平庸,感情上逐渐转向自我的约束和升华。
在上海时,为方便去学校,木心曾寄宿于一个女同学家中,时达一年半。在木心起居的亭子间里的写字台上,永远摊开一封房东千金写来的情书,数日一换,然而木心丝毫未产生化学反应。这个犯单相思的弄堂姑娘费尽心思,终究未得到木心的爱情。
辗转美国后,木心侨居纽约牙买加区的一幢小公寓。期间除讲学,他的生活由一个女佣人服侍,他们之间的瓜葛是否空穴来风,无法得知。
另一种说法是,美学观逐渐形成的木心似乎在更高的层面上有了双性的性取向。他认为,“所有的美的选择,都不分性别。”
木心一生未婚无子嗣,感情生活扑朔迷离,揣摩他诗句的字里行间,隐约能捕捉到一些曾经的痕迹。
你再不来 我要下雪了
你这样吹过
清凉 柔和
再吹过来的
我就知道不是你了
从前的人,多认真,认真勾引,认真失身,峰回路转地颓废。
也许终其一生,木心都未等到那个够他爱一生的人,而他也将一生所爱倾注于更广阔的文学、绘画、音乐、历史、诗词世界之中。
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生活。---木心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