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听了岸见一郎的《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
在听不管教这本书的开头时,樊登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达到自立,那么自立的标准是哪三件事呢?
第一件事,你能够独立地做出选择。长大意味着你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并且愿意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停地抱怨他人和环境,认为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处境。
所以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很火的那几年,曾经在逆境中左冲右突找不到出路的人们,瞬间醍醐灌顶,原来导致自己过得不幸福的根源是在原生家庭啊。好了,既然根源找到了,那我们就可以为自己不如意的生活找到一个攻击对象了,郁结的心一下子通畅了。
原本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聪明,不够自律,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现在都有了宣泄的出口,我们,包括曾经的我在内,突然就感觉轻松了很多,所有的怨气都朝着原生家庭而去,然而发泄完了以后,我们的生活仍然没有丝毫改变。
好在,总会有人经历了这一步之后,才慢慢意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当然,也有人始终不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外界。
第二件事,就是能够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说到这个,我很是感慨,别看我早已成年好多年了,但始终不能做到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得不到正反馈时,经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
说句老实话,一开始写采访稿时,编辑老师对我的评价比较高,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高。一开始我心里挺美,心里也产生了一种优越感,然而,当我看到后来者频繁出大爆款的时候,我反过来怀疑自己,心生焦虑,写不出爆款时开始沮丧,想要放弃。
当我跟搭档交流时,他总是安慰我,别人没我写得好,只是占着题材好的优势。那时我也还能安慰自己,采访稿能不能爆,的确跟主人公有很大的关系。
可是后来这个人一篇接一篇的出爆款,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确有着过人之处。但我也不用自我怀疑,也许是我写得比她少,也许是她有的地方确实值得我去钻研学习。
所以,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对我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习惯了低估自己的价值,很难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是我将来需要努力突破的阻碍之一。
有句话说,孩子从母亲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想要培养出孩子的价值感,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和爱心的事情。
孩子先要通过母亲的眼睛,来确认自身的价值,然后才能够学着通过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
关于价值感这件事,正面管教和不管教的勇气里都有具体地提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件事,就是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很多人没长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总觉得别人帮他都是应该的,总觉得这个世界都要围着自己转。
每个婴儿都是这么想的,在他眼里,世界真的围着他转,当他肚子饿的时候,不舒服的时候,只要他哭起来,马上就会有人来照顾他。
随着婴儿开始行走,他才会慢慢地发现,原来世界不是围着他转。可是很多人,再一次包括曾经的我在内,都会以为世界,至少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小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尤其是我们的父母、爱人、子女等等亲密的人组成的小世界。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植入很多觉得理所当然的想法。
曾经我以为,男友或老公就该无条件宠着我,就应该心有灵犀地满足我的需求,如果他不够细心,那就是不爱我。
曾经我以为,不管我多大岁数了,父母都是父母,当我遇到问题或挫折的时候,父母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挺我。
曾经我还以为,既然结婚了,那儿媳跟公婆就是亲人了,公婆对待儿子和儿媳应当一视同仁,不应该厚此薄彼。
因此,曾经的我充满了怨气,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接着,我又对自己的抱怨产生了恐惧和自责,怪自己不该高估我在别人心里的地位,怪自己不该埋怨辛苦抚养我长大的父母。
我以为自己放下了抱怨,彻底想通了以自己为世界中心的想法是多么荒谬,但矛盾的是,我仍然对父母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满,所以听到表姐让我多给家里打电话时,会觉得她多管闲事,觉得为什么父母不能主动给我打,一定要我主动打回去。
在听了《跳出头脑,融入生活》这本书以后,我意识到了自己这种矛盾的心理,开始有意识地接纳我的自责和不满。从这以后,我心里有一块自己都没看到的冰块,仿佛也开始悄悄地融化了。
产后带孩子抑郁时,我对父母不够接纳的行为产生了怨恨,当我以为想通了父母没有义务帮助我面对所有的困难时,心里仍然残留着不满,以及觉得他们不那么爱我的难过,继而又不由得自责自己这种忘恩负义的想法。
直到现在,我才有点明白,自我接纳才是和父母和解的前提。这一刻,我的心才真正有了一些通透的感觉。也真正明白了,什么才叫做摆脱了自我中心主义,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成年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