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随记
要获得幸福,我们需要关注三种心灵束缚的影响——过去、人际关系、未来。
•过去: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对过去的看法,这是可以改变的。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未来:现在才是我们真正唯一经历和拥有的,相比未来我们更应关注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是最近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其中一些思想或许你刚看到时会大为惊奇,但仔细一想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在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笔下,阿德勒的思想被哲人以回答青年的方式讲述出来,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跃跃欲试想加入辩论的冲动。对于里面哲人的一些回答,我们或许会如青年一样充满疑问和质疑,不过不要紧,这只是作者的写作手段,读到结束或许你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当然,《被讨厌的勇气》所讲的内容,只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华和主要内容,有些概念定义也不太明确,但这不阻碍我们在阅读中获取对我们有用的阿德勒的思想。推荐阅读原书,原书不长,就像读故事一般,这里主要记录我对其中一些概念的理解,时间有限,内容还不够好,后面继续修改完善。
目的论
对于如何解决过去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时,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论的概念。即现在的我是由现在的目的决定的,而不是过去的原因。就是说我们不是由过去的经历决定的,而是经历中符合我们的目的的因素影响了我们,使我们做出了决定。简而言之,决定我们的不是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例如,一个不想出去的人,不是因为出去会不安,所以不出去;而是先有不想出去的目的,之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造出不安的情绪。不出门是他的目的,之所以有不出门的目的,是因为他不出门可能父母就会关心,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
还比如,我们不是因为怒气而大发雷霆,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更准确的说是为了让对方按我们的要求行事而制造的怒气。我们觉得讲道理太麻烦,为了尽快使对方屈服,所以用了愤怒这种情绪,这就是目的论。
目的论是相对原因论提出的,原因论将一切都归结于各种原因,如原生家庭、童年生活的影响,但其并没有触及行为形成的本质,更未提出好的解决方法。目的论从我们的内在意图出发,把过往的事情做为影响采取行动的因素,这些过往经历使我们认为要满足某种目的只能采取某种行动。所以当我们重新以正确的角度看待这些经历,我们会发现要完成我们的目的其实有着很多更好的方法。这样只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过往经历,正确面对过去,过去对我们的困扰将会迎刃而解。
人际关系与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或者说所有烦恼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人际关系有关。因为人是活在社会关系中的,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或伤害他人都是很难避免的,人际关系必然会产生烦恼。
自卑感这个词最早被熟知和使用就是来自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当人们无法达到理想的自己时就会产生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比较的结果、是主观解释、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判断,而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价值问题最终追溯的根源就是人际关系。所以自卑感也来自与人际关系。
自卑感是正常的情感,我们为处理自卑感会采取很多不同的行动,如有些人因为自卑感害怕社交,尽量减少与别人接触。我们害怕被别人否定、轻视、拒绝,我们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不如一开始就不与其相关的人有关联。我们的“目的”就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自卑情结
卑感是正常的,是由于我们无法达到理想中的自己而产生的。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就会产生自卑感,而经常有这种比较意识,就容易产生自卑情结。自卑情节与自卑感不同,自卑情节是将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的状态。例如“因为有a,所以不能做到b”这样的结论。有自卑情节的人,不愿意为改变自我而牺牲当前的乐趣,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是拿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
对于自卑感的错误处理有很多种,比如优秀情节的人和具有自卑情节的类似,用不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自卑感。其通过把自己与权势相结合以获得优越感,通过炫耀自己来抵制强大的自卑感。而有的人自卑感尖锐化来获得优越感,这种人通过不幸来显示自己很特别。他们通过自己的不幸来支配对方,如容易生病以获取父母关注的孩子。
目标与课题
了解了人际关系的影响和自卑情结后,阿德勒给出了我们人生的目标和课题。我们在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而在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与此同时,阿德勒总结了人生三大课题,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关于工作课题,阿德勒认为,我们会出现讨厌工作的情绪,可能是因为我们怕被人指责,被贴上没有能力的标签。关于交友课题,阿德勒认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所以我们应该主动迈出第一步,不是要求对方改变。关于爱的课题,阿德勒认为爱包含恋爱关系和家庭关系两种。其中,真正的爱应该是两个人在一起可以无约无束,即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感。
赏罚与寻求认可
阿德勒将自卑感应用到了教育问题,特别是小时候的教育问题。阿德勒认为是赏罚教育导致人们寻求认可--即我们之所以总想寻求他人的认可,是受赏罚教育的影响。在赏罚教育下,我们就会根据赏罚来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会有“没有人表扬,我就不会做好事”以及“没有人惩罚,我也做坏事”的想法。因此作为大人的我们应该放弃赏罚教育,而作为曾经小孩的我们应该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一味在意别人的评价就无法做真正的自己,我们必须做到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横向关系
不能采用赏罚教育,那我们还有什么替代的方案呢,阿德勒的回答是建立对人有用的横向关系。
关于教育,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是不可以表扬,也不可以批评。 表扬是一种纵向(上下级)关系,表扬的目的在于操纵别人(这里的表扬与赞美等有所不同)。因此阿德勒提倡把人际关系看做横向关系,横向是平等的。因为自卑感往往来自于纵向关系,而我们建立的是纵向关系的话,就不会有自卑感。
建立横向关系的重点是:对人有用。阿德勒推荐大人用鼓励和感谢来代替表扬,这样孩子的内心感受就是,我是对人有用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了某人的认可。期待表扬就会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而谢谢一词不是评价,当孩子听到感谢之词时,就会知道自己对别人有所贡献。当然对别人是否真的有帮助是不确定的,但只需要孩子主观上感受到对他人做出了贡献,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课题分离
同时,在教育问题上阿德勒认为,大人对于小孩的教育要做的是正确良好的引导,而不是妄加干预。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取决于对别人人生课题的妄加干预,或别人对自己人生课题的妄加干预。因此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课题分离。判断是谁的课题很简单,就是结果由谁来承担。
阿德勒认为,人之所以在意别人的看法,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课题分离,把原来属于别人的课题当作自己的课题。例子:对方是否生气是对方的课题,我们的课题可能是了解其生气的原因,想办法化解他的怒气,但最后他是否还会生气,我们无法决定。当然我们经常无法做到课题分离,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我们人际关系中经常受回报思想的影响,会产生我为你做这些,你必须给予我回报的想法。二、例如不想被讨厌虽然是我们的课题,但别人讨不讨厌我们,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决定,这种无法如心所愿的困扰不自觉就会影响到我们。
对于此,阿德勒给出了课题分离的方法:1)有被讨厌的勇气。2)无法强迫他人做出改变,就自己做出改变。3)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共同体感觉
既然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源头,那我们要怎么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呢,阿德勒提出了共同体感觉的概念。共同体感觉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从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如果说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和学校的小的团体,也包括过去和未来,生物和非生物。共同体感觉的起点是你和我,有两个人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阿德勒认为不幸之源是人际关系,反过来幸福之源也是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就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
那怎么做才能获得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有以下建议:1、想拥有共同体感觉就需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2、必须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不是考虑他人给我什么,而是考虑我能给他人带来什么。3、不必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的你和我,更大的共同体,一直都存在。
要做到真正获得共同体感觉,对于个体,阿德勒给出了一个体系方法,可以由三个词概括: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共享。
自我接纳
阿德勒认为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在这里自我肯定指:明明做不到,却一直暗示我很行。这是一种容易产生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就朝能够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那为什么我难以自我接纳呢,阿德勒认为我们总是需要别人的关注来获得价值观。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就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对于此,阿德勒给出的自我接纳的方法是:1)自我接纳就是要做好课题分离,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去关注可以改变。2)我们必须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平凡和普通并不代表无能。3)我们仅仅存在这里,就对他人有用,有价值。因为我们的存在就会影响到很多人,很多事。
他者信赖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是信用而是信赖。在相信别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无条件相信,这就是信赖。即使被背叛,只要还认可关系的存在,就需要信赖。当然如果不再信赖也只需剪断这部分关系。
那为什么要他者信赖呢?阿德勒认为信赖是你的课题,背不背叛是别人的课题。如果对方讲信用,我才信任这只是一种基于抵押的,有条件的信用关系。而在如果出现问题,怎么解决呢?按阿德勒的看法,1)无条件信赖是构建横向关系的手段,如果你不想构建关系的话,也可以把关系剪断,因为剪断关系是你的课题。2)被背叛时,悲伤就悲伤,无需压制。不能为了逃避痛苦而不行动,这样就无法建立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
阿德勒认为,我们只有在自己对他人或共同体有利的时候,可以切身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他者贡献就是体会这种价值的一种手段。最终通过他者贡献,我们能够确认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阿德勒认为是否做到他者贡献,由我们自己决定。因为只要产生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就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贡献感就能产生幸福感,我们只需要体会到对他人的贡献感即可,而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三者关系
真诚接受不能交换的我,就是自我接受;无条件信赖他人就是他者信赖;而对于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就是他者贡献。只有做到真正的接受自己,即自我接纳,才能不惧背叛地做出他者信赖;只有对他人无条件的信赖,并视其为为伙伴,才能做出他的贡献。而因为对他人有贡献,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而更加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活在当下
关于现在与未来,阿德勒认为,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续。我们只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存在于刹那之间。所以人生不在于终点,而在路上,我们只需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可以。
当然我们还会受到很多干扰。我们因为没有聚焦于现在,所以才容易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正如微弱的光打向了整个人生,却没有照亮当下。过去发生什么,不会对此时此刻再产生影响,未来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能准确决定。所以对你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此时此刻。
结语: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当你人生迷茫时,怎么办呢?阿德勒给出了一个引导之星,即他者贡献,通过他人贡献可以获得更多的意义。让从我们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做出改变,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拥有获得幸福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