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别人钱这件事上,我吃过不少亏,谈这个话题再有资格不过了。
在我的借钱经历中,不论是家人还是多亲密的朋友,不论他们出于什么动机借钱,借完后有没有还或者有没有及时还?最终都会因为借钱这件事互相闹不开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背后有许多再清楚不过却被忽略的逻辑。其实借钱者在借钱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夸大或者高估自己的还款能力。

《明智行动的艺术》一书中有个这样的例子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假设你在申请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职位。你把简历做得极为精彩,你在面试中描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经历,并有意地回避一些缺点。这时你被问到,能否将销售额翻一番,同时将成本降低百分之五十?你平静地回答“这个一定没问题”。即使你在心里哆嗦,但你要先争取赢的这一职位,然后再去想办法实现。因为你知道,一定程度上,诚实的回答会将你淘汰出局。
这种情况属于“策略性虚报”。情况越复杂,假话就越夸张。当然了,这种虚报也不是每次都能凑效的。如果你的眼科医生承诺你,通过5次手术能将你的视力恢复到最好的状态,但每次手术之后你看得越来越不清楚,那么总有一天你不会再把他的话当真。

被借钱者大多相信“人性本善”,越熟悉的人越亲近的人越被信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骗局往往是从亲近的人和熟悉的人身上展开的,因为骗子懂人性。
信任有个最大的功能就是简化复杂的事情。因为复杂的事情往往使我们不容易做决定,而信任增加了对不确定性的宽容,从而增加了我们行动的勇气和可能性。
那么人的信任有根据吗?不是所有的信任都是盲目的呀!当然有。这种根据处在时间维度中,,那就是过去。过去是确定和不变的,现在是有限和迟疑的,将来是复杂和未知的。很多时候,信任是以过去推论未来,以熟悉论不熟悉,而这种根据是最不够的根据。熟悉是信任最初的前提,而信任再针对这些熟悉的环境选择可以被选择的领域,信任既依靠“熟悉”规避风险,也被“熟悉”迷惑,迎来风险。
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如果你选择做某件事。这件事的风险越大,这其中包含的感情成分就越多,这说明你正在做一个不理性的选择。

回到借钱这个话题,你除了对借钱者的过去有所了解之外,但你并没有他信用的积分,换句话说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撑你对他的了解,也没有任何防御机制来抵御万一对方不还钱或者不及时还钱的可能性的话,那么你的确是在做一件风险性极大的事,一件非理性的事。
当然,你可以说人都应该讲感情的,人在江湖更应该讲义气,殊不知往往是这种不理性的义气毁了你们之间的感情呢?
最后,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话题:结束一段关系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彻底的是借钱不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