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经常看到类似的文章:断更了,很懊恼后悔。然后,再信誓旦旦地开始,不久又断更了,然后又后悔……,周而复始,倍受折磨。
参加日更活动,一旦断更,的确使人难受。因为,它是对以前的努力是一个全盘否定。越是坚持的日子久,否定的就越残酷。
这就像参加马拉松比赛,跑个几公里退出,还不觉遗憾,一旦跑到三十多公里,坚持不下去退出比赛,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最使人懊恼。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恰当,仅仅是对日更天数而言的。
按说,每天一百字,对任何人来说,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那为什么总是反复断更哪?这可能和常常困扰人们的拖延症有关。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如何用福格行为模型治疗拖延症》。这个行为模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布莱恩·福格提出来的,所以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简单来说,福格行为模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行为=动机+能力+触发。
这个公式揭示了人的行为的底层逻辑。从这个公式中你就可以看出,人的行为背后有三大要素:一个是动机,也就是做这件事的理由或目的;一个是能力,你得有能力完成这个行为才行;还有一个是触发,也就是在某个时刻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信号。
任何人要想完成特定的行为,“动机”、“能力”、“触发”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那么,坚持写作训练,完成日更,同样遵循这个逻辑。我们总是断更,肯定是这三个环节中某些环节出了问题。
首先是动机,我们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动机。
我们参加日更的动机是什么?也许是源于对文字的热爱,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也许是希望通过写作,获得经济收益和名利;或许是希望帮助启迪他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动机都很好,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这种动机。可以想象这些动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想得越细致,你的动机就会越明确,也就会感到越兴奋,动力越足。
其次是能力,我们要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定位。
我前边说过,每天写一百字,对于愿意主动来到简书写作的人,应该不是难事,只是水平不同罢了。那么,为什么有人写着写着就觉得才思枯竭,写不下去了哪。
很多时候是对自己的要求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总想一开始就写的言之有物、文采飞扬、广受关注、阅读量飙升。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要看了名家大咖的文章就自惭形秽、灰心丧气,其实他们也经历过多年磨砺的过程。我们只需和自己比,写什么并不重要,写的好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写下去。把一百字作为基准线,写着写着质和量就会不断提高。不断地写,也自然会倒逼着你不断输入,形成良性反馈。
再者,形成自己的触发机制。
也就是我们常用的好习惯的养成机制。定时、定点、定量触发,形成条件反射。这就像长年坚持晨练的人,到点就睡不着,不去锻炼就浑身难受。
有时早上醒来,发现一些简友每天6点就完成日更了,十分倾佩。这应该就是每天醒来第一件事的触发机制在起作用。
其实,业余学写作的人,时间精力的确有限,东跑西颠一天,身心俱疲,往往就会有打退堂鼓的小心思。如果每天利用早上10分钟,好孬先写100字,可大大缓解一天的焦虑。
我认为坚持日更不单单是学习写作这点意义,它会全方位地塑造我们的意志品质。
有时不要希望坚持一定会成功,只是检验一下坚持到底是什么结果就可以了。
这句话是写给我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