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为何家会伤人》,第一反应像是对原生家庭的背叛。父母作为这世界上对我们最亲的人,身边周遭也总是充斥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念。即便是打了孩子,也会贯以我是为他好的美名。作为一名教师,也时常看到学生家长们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去教育孩子。可教育上讲一句话:“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真正的做到爱孩子,是需要方法、需要学习的。” 作为子女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出身,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长大后也经常会莫名其妙的在恋爱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独特的恋爱对象,在婚姻中陷入潜意识的惯性思维,明知自己的家庭关系模式有问题,却不知缘起于何处,该如何去改变。于是乎,有人会将所有的过错怪罪于原生家庭。这几天反复看了本书的第一部分,才发现这所谓的命运背后早已埋下了深深的因。这因在原生家庭中形成,需要在我们现有的家庭中去完善,而真正能改变这些的只有我们自己。
感情缘起的背后
我们经常会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句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可不知,这感情的背后都早已在童年埋下了种子。我们的父辈在家庭生活中相处的模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择偶观。恋爱的过程,从理想父母到现实父母的过渡,我们在希望与失望中寻求平衡。在自己主动改变的意愿中修复我们的亲密关系。在恋爱中看见自己的卑微之处,在恋爱中重新审视自己,直面自身的不足,正视自身的丑陋面,才能在真正的接纳伴侣,进入良性恋爱关系。恋爱过程中最初的美好,与其间的磨合,像是在彼此考验,又像是自己对自己魅力的衡量,我对自己的不信任与揣测。
对安全感的渴求
磨合期过后,随着情感的相对稳定,我们开始谈婚论嫁,渴求更加稳定的两性关系,这也是终其一生我们对安全感的永恒追寻。而真正在维持平衡的两性关系时,褪却你浓我浓的依恋,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独立的姿态。就如《致橡树》所描述的那样,不倚靠不牵绊,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最了解我们的人永远只有我们自己。如果过分的奢求另一半能成为自己的知己,那失望一定会很多。所以,保持精神的独立,首先要做到爱自己,让自己快乐,才有能力爱别人,让别人快乐。相信如果有更多的女性明白这一点,家庭中就会少一点卑微的依赖。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女生梦想着靠婚姻来改变命运。改变自己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因为,自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
当然,这也不是要我们放弃亲密关系。而是,让我们在爱对方的时候能无条件的爱。我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在给予另一半爱的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是充盈的,温暖的。就如分享快乐一样,我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已然得到了快乐,不需要再让对方在爱过之后回报给我们什么。
学会爱的方法
可是,说起爱别人。有人也很苦恼,什么叫爱?传统的家庭中常常充斥着自以为是的爱。“我不是想让你高兴嘛?”可结果经常是:“可是,我一点也不高兴呀。”于是,一场家庭辩论便开始了,双方往往各执一词。那到底该如何爱别人?书中讲到: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真切的接纳对方的感受。用对方喜欢的方式爱,而不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爱,因为那是一种自私的爱、一厢情愿的爱。
在亲密关系中,关注“情感的交流”而不是“问题的解决”,会让我们的夫妻关系的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就像育儿中的“共情”一样重要。一旦我们的情绪被接纳,良好的关系被建立,其他一切的事情才能走上良性轨道。
珍惜我们的爱人
当夫妻关系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走上正轨。否则,夫妻关系的错位将会导致婆媳矛盾、亲子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想要夫妻关系和谐,就必须要相互珍惜。
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如果将社会上、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拿到生活中,必然会导致家庭关系的失衡。夫妻感情的恶化。当夫妻关系走入正轨,成为家庭中第一位的关系,亲子关系才会退居第二位,才能为亲子这一注定要分别的关系做好铺垫。为孩子的独立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避免孩子对母亲的过度依赖而容易造成的恋母情结,或对父亲过度依赖而造成的恋父情结。
当然在我们的原生家庭,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部分。作为成年人,正视已经存在的客观问题,勇敢的面对。在不断地审视中,相信我们都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切的自己。面对我们自身的不完美,让我们欣然接纳,也请自己接受对方的不完美。面对原生家庭的裂痕,请内在的自己抓住这道希望之光,不断的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睿智的懂爱之人。慢慢学习,爱自己爱家人,慢慢练习,看见自己、看见爱人。用心感悟彼此的喜怒哀乐,用爱温暖自己、温暖家人,相信相信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