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年味

作者: 康桥_9293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20:33 被阅读0次
    再忆年味

    文/康桥

    年味,是父母在村头的翘首企盼;是儿女在返乡途中的归心似箭;是全家老小亲戚朋友们团聚时的其乐融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凝聚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年既是孩子们心目中的游戏天堂,也是大人们盘点一年成绩的时间节点。

    再忆年味

    每逢过年,我的情绪都会有所波动。会想起,小时候过年时虽然生活困难,但母亲给一毛钱买花炮时的兴奋,偷吃一块肥肉片时的满足,令人回味无穷;会想起,远在东北求学,吃半个月白饭省出车票钱,挤几天几夜绿皮火车也要赶回家过年时的不易;会想起,自己成为父母后携妻带女辗转几百里倒两三次汽车大年三十晚上赶到家过年时的艰辛;会想起,陪着年迈的父母下海南、上新疆、在兰州过年时的温馨与快乐……

    眨眼间,今年的年马上又到了。我还没有考虑好在哪过年呢,远在北京的女儿却早已给我们一家订好了回陇东老家过年的火车票。以往,都是我催促着女儿一起回老家陪爷爷奶奶过年。今年,没想到北漂三年的女儿长大了,也懂事了,能够主动回老家过年了。欣喜之余,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只有感叹:“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再忆年味

    说起年味,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仪式感,过年时该做什么不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有讲究,比如祭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大年三十给祖先上坟烧纸时的虔诚上。这是老家过年时的重头戏,打我不懂事起就跟着父亲屁股后面实习。记得每年三十,父亲在赶完最后一趟集,采购完过年所需的一些物品后,就着手准备上坟用的供品、香、纸等,而且要穿上自己最新最干净的衣服,即使这样,出门时还要叫母亲用笤帚前后左右再拍打一遍,可见父亲去见祖先的心情是多么的虔诚。

    再忆年味

    上坟烧纸是家族男丁的事,一家老小会相约一同去上坟,是要感谢先人们保佑子孙平安、家族兴旺。这时候,你抬眼望去,冬眠的田野里到处是一排排长队,个个衣冠整洁,人人表情严肃。队伍之间互相碰面虽然没有更多的交流,但大人们的心里头都会盘算着谁家的队伍长谁家的队伍短,谁家后人回来了谁家孙子没回来。到了坟前,领头的长者先跪下,其他人才能按年龄依次跪下,烧纸、上香、献供品、磕头,最后起身放鞭炮,整个仪式就结束了。这时候,大人们原本紧绷的脸上才会露出笑容,孩子们才被允许分食多出的供品,吃了拿到坟上的供品,意味着会延年益寿、健康成长,这都是传统习俗里最朴实、最美好的祝愿。

    再忆年味

    再就是拜年,一定要体现孝道。三十晚上是带着孩子给父母、爷爷奶奶拜年,这个环节是我从小到大最看重的。小时候盼着三十晚上,是因为不光能吃到好吃的,而且还能得到压岁钱。成家立业后盼着三十晚上,是想尽一份作儿子的责任,为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敬上一份孝心;是想尽一份作父亲的责任,教育和引导晚辈要知礼节,不忘本。

    初一是本家族的晚辈给长辈拜年,这个场面是最热闹的,左邻右舍会以此来判断这个家庭的人气与家教礼数。主人家一定会热情接待,长辈会把藏了大半年的好东西比如核桃、干枣、糖果或者过年准备的油果子等拿出来让晚辈们分享。拜年注重的不是礼品的多少而是注重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现在看来,这些习俗可能有些繁琐或者不合时宜,但因为是在家里进行,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体现孝道、知礼节,让晚辈接受道德教育的形式。

    再忆年味

    还有就是礼节,体现在一定要给来拜年的人端酒。现在和农耕时代情况不同,家族里有些人因为工作或求学原因奔波在外,还有的进城务工定居在城市里,平日里难得见上一面。所以,过年就成了亲人们团聚的最好时节。每当有亲戚朋友来拜年,不管是不是饭点,主人家都要上几个凉菜,打一瓶好酒,先给长辈敬上一杯酒,然后才能动筷子。当然,吃只能是象征性的,因为还要赶到第二家、第三家去拜年……

    再忆年味,我觉得不能光回忆过年时的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而是要在回忆这些往事的同时,多考虑考虑过年的意义所在。冯骥才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人们总说年味淡了,其实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心”。过去,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过年时的娱乐活动就是耍社火,其形式有:唱秦腔(或眉户)、踩高跷、比高台、跑旱船、舞狮子、扭秧歌等。

    再忆年味

    社火中最具看点的是“说春官”。春官就是社火队的主持人,一般是两个人换着说。春官头戴礼帽,身穿礼服,手拿折扇,眼戴石头镜或墨镜,装扮成旧时先生的模样,以四句押韵顺口溜为主,内容一般都是生意兴隆、健康长寿、金榜题名等美好的祝愿。春官扮演者一般都是当地的文化人,也有的是子承父业,要腹中有货、口齿伶俐、随机应变、脱口而出。

    社火中最具喜剧效果的是“害婆娘”。“害婆娘”一般是男扮女装,红衣绿裤绣花鞋,大红花炮作耳坠,脸敷白粉“红二团”,大红嘴唇歪裂着嘴,头戴老婆帽,肩挎长烟锅,腕提小竹笼,手拿棒槌和笤帚,见人就扫,丑态百出,逗人发笑。为图吉利,“害婆娘”走到谁面前,谁都会给一两元小费的。“害婆娘”是社火队的灵魂,大部分村人看社火的好坏,主要看“害婆娘”装扮得好不好,要是遇上一个能说会道会笑会调侃的“害婆娘”,就会恰到好处地调动人们的情绪,也可以收到可观的礼金和礼物。

    再忆年味

    社火中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表演。每个高台均有一个故事情节,多取自《杨家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剧目。高台往往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指挥建造,即在农用的牛车(现在改为拖拉机或汽车)上,使用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做出各种造型,再把男女儿童(年龄一般4至5岁)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是集戏剧、故事、雕塑、绘画、铁木工艺、装饰工艺为一身的“空中舞台”,以奇特的人物故事造型、精湛的民间工艺技巧令人叫绝。

    再忆年味

    社火一般是进入腊月就开始排练,正月初九集中到乡政府街道会演,然后再到各村社、企业等巡演,一直玩到正月二十三“燎疳"节结束。这里不能不说说"燎疳"节,这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春节习俗。就是聚起一堆财(柴),点燃一团火,跳过一身轻,撒出一片情。农历正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在门前点燃一堆柴火,大人小孩均从火堆上跳过,名曰:"燎疳",寓意为一燎百了,干干净净,百病不生。随着这一天的结束,年就算是真正地过完了。当然,这期间,还有很多很多的年味值得回忆,且听下回分解吧。

    再忆年味

    少小无知盼过年,老大还乡怕过年。

    年节悄声飞逝过,不觉日月换新天。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换颜。

    但使岁月青春驻,永留年味在心间。

    再忆年味,但愿一年当中我们起早贪黑所付出的汗水,辛勤耕耘所播下的种子,能在来年收获的季节满载而归!

    时序更替,追梦前行。2019,让我们继续撸起袖子为梦奔跑吧!

    再忆年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忆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lf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