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683天。
《爱家的鸟》故事讲的是一只候鸟在迁徙的过程中生发出的对家的种种思考。
虽然故事的内容是关于鸟的迁徙的,但是这只小鸟在两个家之间折返奔波的经历。细细想来在小孩子身上的确实存在的,比如从家到幼儿园的过度,或者由于照看人的变化在自己的家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的频繁往返。还有搬家带来的变动等等。
如此看来,家的变化确实会引发孩子的一些内心波动。那么对家的意义的思考是不是会让孩子在这种变动中更好地适应,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呢?一起看一下《爱家的鸟》,它会带给孩子哪些关于家的思考和启发呢。
绘本中讲到的这只小小鸟,很爱自己的家,它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可是天气变冷了,它们必须要离开现在的家,飞到更温暖的地方过冬,在那里找到新的家。小小鸟当然很舍不得它现在的家,于是在迁徙时,它带了全部家当,但长途迁徙是很危险的,鸟儿们必须要一起飞才能不迷路。可是小小鸟带的家当太多了,影响了它飞得更高更远,于是它不得不主动舍弃一些东西。沿途的气候太恶劣,它自顾不暇,也丢失了很多它喜欢的东西,虽然一路上失去了很多心爱的物品。
可是当它来到新家时,它还是找到了很多新的最爱。它在新家里找到了最爱的音乐,最爱的食物,她也爱上了这个新家,于是它有了两个最爱的家。每年的春夏和秋冬时节,它会在这两个家之间穿梭迁徙,两个家虽然风景不同,可是一样充满了爱,都带给了他温暖和安稳。
作为一只候鸟,小小鸟不得不在迁徙中度过它的岁月,而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也总是会遇到生活环境的变动,从家到幼儿园,就是孩子需要面对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动。每个孩子离开家去幼儿园的时候,都会有难过和伤心,就像小小鸟要离开家时最初的感觉一样。它不愿意离开家去新的地方,可是孩子又会被幼儿园里热闹的景象所吸引,想要融入那个环境,很多孩子会央求爸爸妈妈陪着自己待在幼儿园,或者带上心爱的物品和玩具去幼儿园。就像小小鸟带上自己的全部家当迁徙一样,他要步入这个新环境,但是却割舍不断自己对家的留恋。
有这样一首儿歌叫做《幼儿园是我家》,歌中唱到“老师像爸爸,老师像妈妈,幼儿园是我家。我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健康快乐的长大”。这不只是哄小孩子的,其实把幼儿园当成家一样,这是一种适应新环境必备的情感,叫做归属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重要的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孩子对幼儿园的归属感特别重要,因为这种归属感会让他安心和踏实,可以让他自由地去探索,大胆地与人交往,归属感就是对新环境有了像家一样的感觉。就像小小鸟在新家里找到的那种感觉,就像儿歌中唱的那种感觉,归属感是一种与环境间亲密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才能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扎下深深的根,也只有如此,孩子才能茁壮地成长,长得枝繁叶茂。
反之没有归属感的孩子可能是惴惴不安的,会胆小和退缩。对人也会产生怀疑和疏离感。如果幼儿园也是家,那家是什么呢?
小小鸟的哥哥说,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它可以在近处,也可以在远方。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有时候还可以有两个家,想想也确实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要经历很多次环境的变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单位,甚至在成年之后,他还是要建立自己的家庭,家确实不可能是固定的。而且家也可以意味着精神和心灵的栖息地,当我们投入的去完成一件事业,一个梦想或者是追寻一种价值观时,我们的心灵也会有这种归属感。
每一次环境的变动,每一次融入新的环境对人都是一种挑战,家是什么?这是每个孩子每一次战面对新环境时都会困扰他,需要他搞清楚的问题,每当这时小小鸟的经历可能会带给他启发。他会发现对家的留恋和不舍是那么强烈,带上家当负重前行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是他也会发现新环境的美好和新奇,最终会让他在新家找到归属感。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会让他对于家是什么产生更独特,更切肤的思考和感受。
最后介绍一下这本绘本的图画风格。有一位家长提到他挑选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的画面非常美丽,色彩很绚烂,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她。的确如此,平面设计师出身的绘本作家乔·恩普森,把每一页都创作成了非常棒的绘画作品,作者在每个画面中展现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除了色彩鲜亮迷人之外,画面上那些跃动的线条和颜料更是让人感觉到画面上的事物都是活的一样。赏心悦目的图画加上发人深省的主题内涵,让这本绘本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