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李渊搞了皇帝的女人还装傻充愣,摆出一副害怕又懊悔的样子,其实是政治高手最爱玩的隐忍术——时机未到,绝不冒泡;时机一到,上蹿下跳。
有野心的玩政治,就如同名利场上打游戏,玩得好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当狗熊。李渊显然属于前者,历史将他记录得有点窝囊,都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捣的鬼。
涂改液还没发明出来,李世民就将他们李唐创业的历史涂改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瞧瞧,我李世民早有大志,结交各方英雄,甚至老爸李渊的起兵也是我李世民良苦用心,一再劝说才不得不为的。
后来的史官相信了,在唐朝灭亡之后,五代与宋编纂的《旧唐书》、《新唐书》口径一致地将太原起兵的最大功臣记在了李世民头上。
篡改历史,不过是自欺欺人,空留笑柄。
李渊不是窝囊废,相反却是才识超群、深谋远虑。早在公元613年就生了谋反之心。
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时,手下有个记室参军名叫温大雅,他在《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早在大业九年(613年),李渊与宇文士及在涿郡(今北京)“密论时事”,可见当时已生出反隋的念头。
温大雅,字彦弘,唐初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士族子弟,与弟弟温大有(贞观前期重臣温彦博)和温大临并称“三温”。
李渊任太原留守期间,大雅同志担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掌管部队的文书起草等机要工作,为期一年多。《大唐创业起居注》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武德后期,温大雅追随和支持李世民。世民亦视大雅为心腹,让他出镇战略要地洛阳以为外援。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帝位,大雅同志得到提拔重用为礼部尚书,受爵黎国公。于公元629年病逝。这一时期李世民估计还没有时间考虑如何做伪史的问题。加之,温大雅与李世民友善,也不存在在《创业起居注》中贬低李世民功劳的动作。因此,太原谋划起兵的史实,应该是大雅同志的记录较为可信。
通过《创业起居注》,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渊才是太原起兵的主要谋划者。而李世民不过是在父亲的授意下进行反隋大业的棋子罢了。
但必须承认,这段时期内李世民也没闲着,他在太原笼络了一批文臣武将,文有:刘文静,温大雅、温大有,唐俭;武有长孙顺德,刘弘基、段志玄,侯君集。
说李渊深谋远虑是有依据的。隋大业九年(613年),杨广正在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战争前线,突然接到报告说,杨玄感起兵谋反了。
杨玄感是隋朝大臣杨素的儿子。杨素,开隋元老,深得隋文帝杨坚倚重的能臣,被封为越王;后期还曾帮助隋二世杨广谋篡登上皇帝位,改封楚公。
问题就出在这里:杨素的功劳太大了,大到功高盖主。
杨坚是个疑心病很重的皇帝,在位时专门出台了防内篡的政策,但凡大臣的功勋过高,及其家族势力过大,下场是“多被黜杀”。
杨素算是运气好的,没被黜杀,提前病死了。但这份怨毒,始终积聚在皇帝心头。
要么等着被杀,要么起来谋反。杨玄感的认知水平就停留在这个层次,趁着皇帝东征高丽出远门,玄感一蹦三尺高,扯起大旗拥兵反隋。
这时的李渊,在弘化郡(郡治在今甘肃庆阳)留守,握有关右(函谷关以西)十三郡的军队指挥权,大舅子窦抗劝他起兵,李渊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所以没有同意。
杨玄感起兵被平定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依旧如火如荼,并迅速席卷全国。隋二世皇帝杨广抓狂,门族强盛的大将军李浑栽倒在“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上,被“尽诛其宗族”。
李渊也姓“十八子”,当然不敢显山露水,但内心的对抗已经挥之不去,就在此时恰有夏侯端劝他起兵,李渊对他的话深表认同。至此,其反隋之心已公开表露,只是等待时机。
李渊在隐忍,杨广则在寻找机会,他对这个姨表弟太不信任了。
大业十二年(616年)底,突厥乘李渊南下镇压起义军之机,攻取他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
“这个家伙不像话,将他抓起来。”杨广下了命令也派了人,要去太原囚捕李渊,后来或许是考虑到东都形势的紧张,又很快下令赦免了李渊。
杨广放弃了的,正是李渊的机会。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当时李渊对李世民说:“隋朝气数将尽,我李家奉承天命,本该现在起兵,只是你们三兄弟尚未聚集。”
眼看时机将到,李渊紧锣密鼓开始行动,他命令大儿子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二儿子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为起兵招揽人才。与此同时,李渊命晋阳令刘文静等人四处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此时的天下,不再是隋杨说了算的天下。
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冒出头来,动手快的,已经成就一番气候了——有的称帝,有的称王、称公,还有稍微谦虚一些的就把自己的官职提拔上去,称丞相、总管。五花八门的自封尊号、各自为政,已将大隋天下瓜分得支离破碎。
但太原与别的地方有所不同,这里还有杨广安插的“眼线”王威、高君雅,李氏父子招兵买马的事,再怎么隐瞒也只是以叶障目,不可全盖。
机会,总喜欢为那些有野心的人准备的。
刘武周从雁门关发兵了。这对李家父子而言,简直就是天下最大好的机会,名正言顺拉队伍、干一票,干成功了就是自己的,不成功,那是大隋王朝的问题,烂摊子谁爱收拾谁收喽。
打定了如意算盘,李世民写调研报告就有了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