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吃,喜欢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吃,说是吃饭,其实更多的,是在喝酒,所以我们称之为“酒局”。
《水浒》里,有那么几个酒局,很有意思,值得我们揣摩。
《水浒》开篇,第三回,作者就急急忙忙安排了一个酒局:史进、鲁达、李忠,“三人上到潘家酒楼上”,预备开喝。只是本来好好的一酒局,给卖唱的金氏父女搅和了,鲁达恨不得立马去揍那郑屠,这酒自然没有喝尽兴。
在这个酒局上,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鲁达问史进和李忠借钱,资助金氏父女。史进是“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李忠呢,“身边摸出二来两银子”,同是英雄,品相不同,而鲁达呢,也真做得出,不但当面怼人家“也是个不爽利的人!”甚至毫不留情地“把这二两银子丢还李忠”,李忠是啥反应呢?作者没写,我估计是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然后借喝酒来掩饰了尴尬吧?
《水浒》里的酒局,一般都不好好吃饭喝酒,总要惹点幺蛾子出来。比如这顿酒,柴进请林冲,本来喝得好好的,来了一个人,洪教头,这洪教头态度极傲慢,林冲作为刺配的罪犯,当然只能忍了,偏柴进不舒服,怂恿俩客人比武,结果呢,“林冲棒打洪教头”,作者写“柴进携林冲的手,再入后堂饮酒”,我觉得若是再喝酒,以林冲的性格,揍了主人家的家庭教师,可能会更加不安,哪里能喝得安心?……这二人到后堂怎么喝的?作者也聪明,他干脆不写了。
酒局酒局,这个“局”有时候需要精心安排,此所谓“做局”。最煞费苦心的,当然要数王干娘帮西门大官人设计的局了。此局,小潘被王干娘一步一步,引入圈套。
作者高明之处在于,这一酒局,“做局”过程写得极为详细,约有5000余字,真正写“吃”,不过数百字。
当然了,西门大官人与小潘怎么吃酒,是没啥好看的,吃酒过程中的小插曲,才好玩儿。
我们来看:“西门庆便斟酒来劝那妇人,却把袖子在桌上一拂,把那双箸拂落地下……西门庆连忙蹲身下去拾,只见那妇人尖尖的一双小脚儿,正跷在箸边。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那妇人绣花鞋儿上捏一把。那妇人便笑将起来,说道:‘官人休要啰唣!你真个要勾搭我?’西门庆便跪下道……”
王干娘做局请客,用意本不在“吃”,所以作者当然不必集中笔力来写“吃”。设若某人,一个人到得酒楼之上,该要好好喝一番了吧?未必。
宋江刺配江州,独自一人,来到浔阳楼,倚栏畅饮,不觉沉醉。我不知道别人喝醉了是什么状态,我是要高叫“再来一瓶”的。你说这宋江,喝就喝呗,他偏要拿了笔,蘸了墨,在白墙上题诗!写什么内容不好,还偏偏是“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典型的是喝高了,撑的。喝酒本无事,题写反诗可是要杀头的。
依我看,那时的宋江,小公务员,最多算一个股级干部,本无意造反,也不敢造反,喝了酒,酒壮怂人胆,也无非写两句诗,不曾想,造化弄人,这两句诗把他送上了梁山。
如果没有那“一个人的酒局”,估计宋江后来最多弄个保外就医啥的,出来后无非开个小酒馆啥的,结交几个街头混混啥的……派头未必能盖过昆明孙小果,哪里轮到他坐梁山第一把交椅?
浔阳楼的一顿酒,改变了宋江的人生。
一个人喝酒,本不算“酒局”,但如果这自个儿喝,居然就喝出了大事件,应当也算一个局。
当然了,宋江也未必能料到,最后,还有一杯毒酒在等着他。
《水浒》中最有看点的酒局,当然是吴用做局请客,地点在黄泥岗,客人是杨志一行……这一局,叫“智取生辰纲”,你我都很熟,我就不多说了。
这个酒局里,吴用的计策貌似高明,很多人钦佩不已。而我觉得,这个酒局的设计,是有先天缺陷的,最大的失误,就是让白胜这狗东西打前哨。
杨志报警,官府立案侦查,白胜有重大嫌疑。那边烙铁还没烧红,白胜就把组织出卖了。杨志那么小心,还是在酒局中入了套,看似天衣无缝的局,却被白胜自己人给破了。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却怕猪一样的队友。
所以啊,做酒局,请哪些人,还是有讲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