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个人阅读史(2)

个人阅读史(2)

作者: 虫zi | 来源:发表于2021-08-20 14:37 被阅读0次

    中学阶段:为跳龙门,苦读"圣贤"

    如果说,故事书带给了我对世界感性的认识,那么后来在中图接触到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地球未解之谜》等一系列的青少年知识系列丛书则带给了我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如果说小学还沉浸在读图时代,那么初中阶段的我,正式开启了读书时代。整个假期里,我如饥似渴地读着,让自己完全泡在书里,忘乎所以。或许是这个阶段不经意的阅读,让我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升,人也慢慢变得开朗、自信。

    从小学到中学,阅读的比较多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作文书籍,小学生作文,初中生作文,高中生作文。其中,还包括《智慧背囊》、《时文选粹》系列丛书,这是那时的我爱不释手的两类书,我记得它们编了很多辑,每一辑大概二百多页。里面的每篇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文章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智慧和哲理的力量,使读者产生共鸣,启迪智慧,激发潜力。

    如痴如醉的阅读让我的写作变得不那么吃力,有时候,也会模仿作文书里独特的结构,背诵一些优美词句,以期在考试的时候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后来回想起来,读作文类的书并没有让我在阅读层次上得以提升。唯一的收获是初三的时候,自己的作文经常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并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此举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写作的积极性。

    在中图没改扩建之前,都是每周四下午闭馆。每周四下午,也变成我跟其他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疯玩的时间。2010年年底,中图完成改扩建之后,变成每周一全天闭馆。后来,每逢周一,我就会去北京路步行街的新华书店或者三联生活书店待上一个下午。

    高中阶段,除了读各种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疯狂刷题之外,还深陷青春疼痛小说的沼泽地,无法自拔。用零花钱买《萌芽》、《花火》之类的杂志看,看郭敬明的小说,韩寒的小说,饶雪漫的小说,时间很紧,就偷偷在第三节晚自习读。有时候入了迷,还会在寝室熄灯后,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读。

    大学阶段:青春迷茫,借书消愁

    读大学后,就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读书了。但我并没有一门心思扎进书里去,那个时候就想着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到处穷游。现在想来,还是挺后悔的。每每听TED演讲,听到有大咖在大学四年在图书馆读了很多好书,都让我羡慕不已。毕竟大学四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而我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琐事俗务,浪费了,说到底还是认知的局限,当时身边也没有高人指点。

    大学时代,也看了一些书,但是不聚焦,种类比较杂。我还有印象的有下面这些,比如: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随笔《钝感力》,蔡康永的书《有一天啊,宝宝》、《蔡康永的说活之道》,张曼娟的《不说话,只作伴》,《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笔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冯骥才的《灵性》,杜诗筠《80 90向前冲》,张晓东《舞台,就在你脚下》,陈宇欣《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杨红樱的书,曹文轩的书,秦文君的书,张小娴的书,张爱玲的书,亦舒的书。

    工作前两年:屡屡碰壁,书中求解

    工作之后是按部就班地读书,每每遇到问题了,遇到瓶颈了,就去书中找线索。同时,买过熊猫书院,三联中读,有书共读和友邻优课的课程。教书前两年,还是个小白的时候,看过一些这样的书:曾纪洲《教书,不简单》,张曼凌《魅力女教师修炼记》,刘称莲《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张泉灵等人合著的《成长,请带上这封信》,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孙瑞雪老师的书帮我初步建立了儿童观,她的书还有两本也值得一读:《爱和自由》、《完整的成长》。她是一位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喜马拉雅app反复听孙瑞雪老师的演讲音频,触动很大。

    回顾我个人25岁之前的这段阅读经历,我不否认自己的浅薄、平庸。但我依然感谢我的外公,感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感谢那时遇到的书,认认真真读完的,偶然翻过的,不经意间遇到的,是它们陪我走过寂寞无知的青少年,唤醒了我对阅读的热爱。

    而如今,我已到而立之年,渐觉生命之短促,人生意义之虚无。但因为有了书的陪伴,生命便多了许多温暖和慰藉,也就少了许多孤独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人阅读史(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mf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