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第18篇微子第06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杨伯峻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钱穆译文】长沮、桀溺两人作对在田中耕,孔子路过,叫子路去向两人问前面济渡处。长沮说:“那执辔在车上的是谁呀?”子路道:“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孔丘吗?”子路道:“是的。”长沮说:“那他自知济渡之处了。”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呀?”子路道:“是仲由。”桀溺说:“是那鲁国孔丘之徒仲由吗?”子路对道:“是。”桀溺说:“你看那水流滔滔,天下都是一般,和谁来变更它呀?而且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何如跟从避世之士呀?”一面说,一面不歇地杷土。子路离开两人,把来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停顿着一会,说:“鸟兽是不可与同群的呀!我不和那天下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若使天下已有道,我也不来和他们有所变更呀!”
【李泽厚译文】长沮、桀溺并肩耕作,孔子走过他们,要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长沮问:“你为谁赶车?” 子路说:“是孔丘。”问:“是鲁国那个孔丘吗?”说:“是。”长沮说:“那他知道渡口嘛。”子路又问桀溺。桀溺问:“你是什么人?”说:“我叫子路。”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回答说:“是。”问:“滔滔浊水,到处泛滥;谁能使它改变呢?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随躲避世事的人。”继续耕作,而不停歇。子路回来报告。 孔子颇为惆怅,说:“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不与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哩。”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长沮、桀溺两人结伴耕作,孔子经过他们,让子路问渡口于他们。长沮问:“那执控马车的人是谁?”子路答:“是孔丘。”问:“是鲁国孔丘吗?”答:“是啊。”说:“肯定知道渡口了。”问于桀溺,桀溺问:“你是谁?”答:“是仲由。”问:“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恭敬地回答说:“是的。”说:“傲慢且固执的人天下皆是也,谁能够改变他们呢?你与其跟积极入世的人哪,倒不如跟随隐遁避世的人?”(说完,)翻土而不停歇。子路离开把经过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失意的样子,说:“鸟兽不能够给予同群以改变,不是我给予那类人(以改变),又有谁给予呢?天下有道,孔丘我就不给予(它)改变了。”
【游梦僧意译】长沮、桀溺两人结伴耕作,孔子经过他们,让子路问他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那执控马车的人是谁?”子路答:“是孔丘。”问:“是鲁国孔丘吗?”答:“是啊。”说:“(他不是博学多才、到处为人解难释疑问的吗,还用问我!)肯定知道渡口了。”(子路识趣地转而)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答:“是仲由。”问:“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恭敬地回答说:“是的。”说:“傲慢且固执的人天下皆是,谁能够改变他们呢?你与其跟积极入世的人哪(奔波劳碌而无有所成),倒不如跟随隐遁避世的人(逍遥自在而怡然自乐)?”(说完)翻土而不停歇(,不再理会子路)。子路离开把经过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失意的样子,说:“鸟兽不能够给予同群(以改变),(但人非鸟兽,人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改变周边的人的。)(你们认为难以改变,就放弃,知难而退了。)不是我(迎难而上)给予那类人(以改变的话),又有谁给予(他们改变)呢?天下有道,孔丘我就不给予(它)改变了。”
【详解】解读《论语》此章,咱需要了解较少见的行文手法——蒙后省略。不懂得这个,或者没意识到此章用到这手法,就无法正确解读孔子最后的话,也就感受不到圣人的伟大。
长沮、桀溺:读音chang ju、jie ni。皆隐者,这不是他们的名字,只是代指。
对此,钱穆先生有精彩的解释:“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耦:《说文解字》:“耦,耒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本义是“二人并肩耕地”。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子弟子,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论语·先进》篇可见,其政事能力排第二。
津:渡水的地方,渡口。
焉:于焉。这里意为:“从他们那里”。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两人结伴耕作,孔子经过他们身边,让子路向他们问渡口在哪里。
执舆者:控制住马车的人。
本来驾车的是子路,子路走开了,自然就是孔子帮忙控制着马车了。
然后就是问孔子和仲由的情况,古文不难。
有一个问题,历代解论者都避而不谈,咱重点解读一下:为什么长沮知道是孔子一行人后,就说:“是知津矣”(他肯定知道渡口)呢?
朱熹想解答这个问题,但毫无说服力:“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朱熹的意思就是:“孔子到处游走,所以自知渡口在哪。”这是无道理的。到处游走,就能知道识尽天下所有的地理位置了?不可能嘛!
那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咱下面详细解读。
是:副词,表示肯定。《墨子·耕柱》:“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是知津矣:肯定知津(在哪)了。
当时,孔子博学多识而名声在外,诸多好学之士、王公贵族请教于他,甚至成为他的弟子。常常为别人解惑释疑、指点迷津。注意“指点迷津”四个字,长沮知道是孔子一行人之后,说:“是知津矣”,其原因就是基于此——你孔子不是博学多才的吗?不是到处给别人指点迷津吗?那你肯定什么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啊,这个渡口在哪里,你肯定也知道,所以不用我指点了。
长沮是以此津言及彼津、故意曲解人意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想理会孔子一行人的意愿。用现代话说就是:“他是故意的。”
长沮以很文雅的方式,表达了:“我不想理你们,滚开!”
子路听懂了长沮的言外之意,所以就知趣地不再追问,转而请问旁边的桀溺了。从这一点来看,子路是很聪颖的。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洪七公惯用语就叫:“话头醒尾”(粤语。比喻人悟性强,聪明伶俐,能举一反三。)。当然,能解读出这点来,本僧也是很聪颖的(呵呵,稍稍地,自夸一下!)。
理清了长沮与子路的对话,咱继续分析桀溺的。
滔:本义是“水势盛大的样子”。又有“傲慢”之意。《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隐者近水,故近取水作喻:以流水的势大貌比喻人的傲慢;以流水的不可回头比喻人的固执;又以流水之大比喻人数之众。
滔滔者:傲慢且固执的人。
有人认为“滔滔者”是指“口若悬河、话语滔滔”的到处游说的说客。根据《论语》此章的上下文来分析,非也。
易:变易,改变。《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傲慢且固执的人天下到处都是,谁能改变他们呢?
“滔滔”,其势大难逆,就是隐者认为“不可易”的原因。
而:指标代词,你。此处指代子路。《诗·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
辟(第一个):屏除;驱除;驱赶。
《孟子·离娄下》:“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古代上层人物出外,前有执鞭者开道,犹如后代的鸣锣开道。
辟人之士:执鞭替上层人物开道的人。也就是指治国从政、积极与入世的人。
隐者以“辟人之士”指孔子。
辟(第二个):通“避”,避开。
辟世之士:避世而离群索居的人。
隐者以“辟世之士”来自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你与其跟积极入世的人哪,倒不如跟随隐遁避世的人。
注意,桀溺先是确定子路“是鲁孔丘之徒”,即“从孔丘者”,所以这里才有劝他舍此从彼。
耰:播种后用耰翻土、盖土。
辍:中止,停止。
子路行以告:子路离开回去把刚才的经过告诉(孔子)。
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前面句子的解读,历代解论者均异议不大。但是孔子后面说的话,历代解论者就解得奇奇怪怪了。说什么“鸟兽不可以同群”,鸟兽成群结队的,多了去了,难道圣人连这个基本常识都没有!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意思也是说:“我应该与之同群的,就那些人而已,怎么可以离人逃世以此来保持自身的高洁呢?”
其实,孔子后面所说的话,用到了古文中较少使用手法——蒙后省略。即后文出现的词语,在前文本该出现的地方省略掉。与之相对的手法是“承前省略”。
西汉·司马迁·《史记·鸿门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翻译: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孔子最后的话,就是用了蒙后省略手法,前面三个“与”,都是最后“与易”的省略。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易)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易)而谁与(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试想,如果不作“蒙后省略”,一连串的“与易”,多不好看,读起来也费劲突兀。
写的时候要省略,但解读的时候,就需要完整之而后解读。如此,解读起来就很简单易了,并且符合逻辑了。
鸟兽懂得通过语言和行动去影响周边的鸟兽吗?答案是“不能”!孔子的“鸟兽不可与(易)同群”就是表达这样的事实。同时,孔子也在表达“但人不是鸟兽,人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来改变其他人的。”
鸟兽不可与同群:“鸟兽不可与易同群”的省略,鸟兽不能够给予同群以改变,(但人非鸟兽,人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改变周边的人的。)
孔子的第一句,是反驳隐者认为“无道的世界是不可改变的”这个观点。
隐者们都洁身自好地逃离世人,弃人于无道的世界。所以孔子感叹:“(你们认为难以改变,就放弃,知难而退了。)不是我(迎难而上)给予这些人改变还有谁给予改变呢?”
这就是圣人的伟大之处:聪明的人只知道洁身自好,自我逍遥于世外,弃世人于不顾。但圣人虽知要改变无道的世界很艰辛,但仍不辞劳苦,周流游说,以图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别人给孔圣人弘道的评价,但对于圣人自己来说,则认为是“知其不(容)易而为之”。对世人的态度永远是“不放弃,不抛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都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徒:这个“徒”不是“徒弟”,而是“一类人,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左传·襄公三十年》:岂为我徒。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吾非斯人之徒与易而谁与易”的省略。不是我给予那类人(以改变),又有谁给予(他们改变)呢?
孔子第二句话,则是表达反对避世而积极入世的态度。
最后,孔子说出了为什么他不辞劳苦地周流游说,以图改变这个世道。原因就是“天下无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若果天下有道的话,我孔丘就不给予改变了。意思就是说:“我不是没事找事干。”
的确如此,天下已经变得无道了,有能力改变的人,都因害怕困难而逃离,那谁把这个无道的世界变成有道的天下呢?天下人所享的太平,不就是前人用血汗甚至用生命换来的吗?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生活哪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孔子为什么值得万世尊崇,就因为他就是那个“负重前行”者。以他当时的能力与威望,想过荣华富贵的生活,简直是易如反掌。然而他为了天下苍生,放弃优渥的生活,而走上周流游说的艰苦旅程,一条除了艰辛、甚至有性命之虞的路途,如匡地被围,如在陈绝粮。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的话,孔丘我就不给予改变了。
孔子的第三句话,表明自己周流游说,并不是没事找事,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更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正因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丘方与易也”;若“文质彬彬之君子天下皆是”,“丘不与易也”。
这就是孔圣人的伟大和无私,反孔倒孔的人,不应该感到汗颜吗?!
《论语》此章解读完毕,它是为了论证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不可为,莫不过“天不与其时,地不与其利,人不与其和”。《论语》即是从天时、地利和人和这三方面来论证这个观点的。
从楚狂人篇的“今之从政者殆而”所表达的天不与其时,再到本章的“无道行而迷于津”所表达的“地不与其利”,按此逻辑,还应该有一个隐者的出现,以表达“人不与其和”。
那到底这个隐者又是哪个呢?又是如何表达“人不与其和”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解论之<给坑害孔子的人>》系列文章。同时,欢迎在后面打赏支持,谢谢!
【第18篇微子第06章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游梦僧直译】长沮、桀溺两人结伴耕作,孔子经过他们,让子路问渡口于他们。长沮问:“那执控马车的人是谁?”子路答:“是孔丘。”问:“是鲁国孔丘吗?”答:“是啊。”说:“肯定知道渡口了。”问于桀溺,桀溺问:“你是谁?”答:“是仲由。”问:“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恭敬地回答说:“是的。”说:“傲慢且固执的人天下皆是也,谁能够改变他们呢?你与其跟积极入世的人哪,倒不如跟随隐遁避世的人?”(说完,)翻土而不停歇。子路离开把经过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失意的样子,说:“鸟兽不能够给予同群以改变,不是我给予那类人(以改变),又有谁给予呢?天下有道,孔丘我就不给予(它)改变了。”
【游梦僧意译】长沮、桀溺两人结伴耕作,孔子经过他们,让子路问他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那执控马车的人是谁?”子路答:“是孔丘。”问:“是鲁国孔丘吗?”答:“是啊。”说:“(他不是博学多才、到处为人解难释疑问的吗,还用问我!)肯定知道渡口了。”(子路识趣地转而)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答:“是仲由。”问:“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恭敬地回答说:“是的。”说:“傲慢且固执的人天下皆是,谁能够改变他们呢?你与其跟积极入世的人哪(奔波劳碌而无有所成),倒不如跟随隐遁避世的人(逍遥自在而怡然自乐)?”(说完)翻土而不停歇(,不再理会子路)。子路离开把经过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失意的样子,说:“鸟兽不能够给予同群(以改变),(但人非鸟兽,人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改变周边的人的。)(你们认为难以改变,就放弃,知难而退了。)不是我(迎难而上)给予那类人(以改变的话),又有谁给予(他们改变)呢?天下有道,孔丘我就不给予(它)改变了。”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