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订阅《每天一本小人书》,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
今天是3月26日,我们要讲的小人书故事是《晋楚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晋献公有一宠妃骊姬。骊姬欲立亲生子奚齐为太子,设计杀害了太子申生,又预谋陷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不料风声走漏,不待骊姬动手,两公子已逃往国外。
重耳辗转各国,受尽流亡之苦,到楚国却倍受款待。一日,楚成王问他:“若是公子一旦回国继位,对我如何报答?”重耳道:“万一两国交战我定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终于回国继位,即晋文公。他经过长期流浪生活的磨炼,获悉许多国家政治、军事情况,增长了见识才干,铸就坚毅性格,即位后察民情、勤政事,使晋国迅速强盛起来。
此时齐国霸业衰落,楚、晋都欲争霸中原。楚成王为遏制晋国势力扩展,于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冬,亲统楚军及郑、陈、蔡、许诸盟军,围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
宋成公向晋求援。晋文公虑及楚国兵强势盛,聚臣商议。将军先轸道:“以救宋为名,出师中原,取威定霸,正是时机。”
晋文公深知称霸中原必先击败楚国,只因落难之际曾受礼遇,出师无名。时下难言之衷既解,却又恐自己兵力不足,难于取胜。大臣赵衰谏道:“晋为大国,理应扩军,以解兵力不足。”
晋文公即将左、右两军,扩为上、中、下三军,又问由谁执掌帅印。赵衰道:“为帅者,有勇不如有谋,有谋不如好学。主公若求后者,邻毅最为合适。”
晋文公要拜赵衰做下军主将。赵衰推让道:“论谨慎,我不及栾枝;论智谋,我不及先轸;论见识,我不及胥臣……”
文公赞赏赵衰胸怀,依其所荐,拜邻毂为中军元帅,邻溱为副;狐毛为上军主将,狐偃为副;栾枝为下军主将,先轸为副;赵衰、荀林父、魏攀各有衔位。
三军整治完毕,待命出师。邻毅提议:宋不邻晋,中间隔着曹、卫,不如先以伐曹为名,求卫借道;曹、卫乃系睦邻,又同属楚之盟国,卫必不允借道,吾正可出其不意,袭卫攻曹;若此,楚军定来驰救,宋国之围就解了。
于是,晋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正月,统领三军出动,驻于卫国边境,遣使向卫借道。卫成公不愿伤害曹国,更怕得罪楚国,权衡轻重,拒绝晋使借道请求。
卫成公不肯借道,早在预料之中,晋军先已做好进攻准备。文公一声令下,三军兵马突然渡过黄河,奔袭卫国。
晋军逼近卫地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晋文公瞧见一株大树,忆起当年流离至卫,卫君不予礼待,于此树下饥饿难忍,向乡人乞食,乡人戏以土块之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即令先轸率部攻城。
先轸引军进至城郊,令军士在山林高地挂满晋旗。军士疑惑不解,先轸道:“晋强卫弱,此可动摇守敌军心。”
守城卫军见此,果然害怕,无心恋战。正月十一日,晋军一举攻占五鹿。晋文公命老将邻步扬镇守五鹿城,率军继续向前推进。
卫成公闻五鹿失陷,急派使臣到晋国兵营求和。晋文公满面怒色,一口回绝:“前番不肯借道,此时才来讲和,足见并非真心。”
卫成公无奈,只好托付其弟叔武暂管朝政,自己逃往襄牛(卫地,今河南睢县)躲避。
这时,邻毅病逝军中。晋文公因先轸夺取五鹿有功,就拜他为中军元帅,让胥臣接替先轸原先职位。
文公欲就势灭卫,先轸劝道:“此次本为救宋而来,现宋围未解,不如先搁下卫国,攻打邻宋的曹国。”文公欣然纳谏,下令拔营出发。
晋军挥师东南,攻入曹国,包围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遭到曹军顽强抵抗,死伤许多军士。
曹共公命人将晋兵尸首吊于城头,恐吓晋军。城下的晋兵见了,向文公献计:“扬言挖掘曹人祖坟,必会使其恐慌。”
文公便移军至曹人墓地,声言如不把殉难晋兵收棺送出,就掘墓曝尸。
曹共公无奈,只得答应。三月十日,陶丘城门大开,棺车分从四门出池。晋军伏兵趁机杀出,攻入城门,活捉曹共公。
晋军刚占曹都,宋国再度告急。晋、楚争霸之战如箭在弦。为有利于晋,先轸提出促进齐、秦出兵联合击楚的策略,晋文公欣然采纳。
文公让前来求援的宋国大夫门尹般将宋之厚礼送于齐、秦,拜托齐、秦劝楚退兵。
晋文公又将所占河的曹、卫土地,各分割-一部分给宋国,并将俘虏交宋国看管,使楚对宋更为恼恨,拒绝齐、秦调解,从而造成楚与齐、秦的矛盾。
晋文公巧用连环计,果然达到预期目的:齐、秦受利于宋,遣使求楚退兵;楚闻宋损其盟国,非但拒不退兵,反而加竖用·齐奏遭楚拒绝.恼差成怒,对楚兴兵。
楚成王见形势逆转,急率部分楚军从商丘撤退至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并派人告诉子玉(即成得臣,楚军主帅)放弃围宋,避免与晋决战。
子玉依仗楚军兵强.怎肯退兵,即派部将伯禁去向楚成王请战。楚成王心中不快、只拨给他少量援兵。
援兵一到,子玉即派部将宛春去见晋文公,以图激怒晋军迅速决战。宛春对晋文公道:“只要您让卫侯复位,并允许曹国复国,那末,围宋楚军也将撤退”
文公召集诸将商议。先轮对文公道:“楚一言可称三国心,我一言而绝三方意。积怨甚多,何以作战?不如将计就计……”
文公觉得先轸言之有理,便暗中答应曹、卫复国,要其脱离楚国。曹、卫感激不尽,立即宣称与楚解盟。
尔后,晋文公扣留楚使宛春,蓄意激怒子玉,引他索战。
子玉怒不可遏,率领楚军,进逼驻于曹都陶丘的晋军。楚军将士在外日久,再受转战之苦,士气日渐低落。
晋文公非但不出兵拒敌,反而下令撤退,将士们都感到奇怪。狐偃解释道:“用兵打仗,理直则气壮,理亏则气衰。现在我们后撤,就是实现国君报答楚国的诺言。若是忘恩失信,只会激起他们的仇恨,增长他们的斗志啊!”
晋军-一气后撤九十里,驻于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文公既履行了“退避三舍”的诺言,且选择了距本国较近、便于补充兵员及给养的有利战场
楚军追至城郊。子玉察看地形,下令背靠城外山丘,安营扎寨,做好决战准备。
继而,宋成公、齐将归父与崔天、秦国公子赢愁分别统帅本国军队,进驻城濮,与晋军会师。
晋文公检阅军队,但见七百乘战车云集,将士斗志高昂,纪律严明,足可与楚军决战。
子玉派人来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晋文公亦不示弱,派栾枝前去复书道:“寡君未敢淡忘楚王的恩惠,退避至此。既不蒙将军谅解,烦请告知部属,将人马调度好,明晨战场相见”
四月四日,晋、楚双方军队布阵于莘北(城濮南),晋军排成三个方阵,阵容整齐、斗志昂扬。
次日,子玉将家兵六百置于中军,亲自统领;由子西统带左军,斗勃统带右军,摆好决战架势。
战鼓擂响,晋下军副将胥臣让部下将战马蒙上虎皮,首先冲击楚军右翼的陈、蔡联军。
陈、蔡联军不堪一击,四散奔命,楚方右军即告崩溃。
子玉见状,气恼万分,号令中军精锐协同左军,猛烈反扑。晋上军将领狐毛、狐偃则竖起中军、上军两面旗号,佯装败逃。
晋下军亦掉头反撤,主将栾枝押后,遂令士兵拖起系于车后的树枝、扬起尘土,意在造成错觉,使子玉以为晋军全线败退。
子玉为假象所惑,引军直追上来,先轸、邻溱率晋中军突然杀出,将楚左军与中军拦腰截断。
晋将狐毛、狐偃乘势回军夹击。楚将子西的左军腹背受敌,顾前失后,死伤大半。
子玉见状,胆颤心寒,急忙鸣锣收兵,大败而去。
晋文公立于车上·看着楚军兵将所剩无几,为报楚王厚待之恩,遂传令将士不再追杀。
子玉败绩,无颜回国,于撤军途中自缢身亡。
晋军大获全胜,于四月八日班师凯旋。五月,晋文公欲以威定,遂向天子奉献楚囚,计披甲驷马百乘、步卒千人。周·襄王慑于晋国威势,即派大夫王子虎册命晋侯为诸侯霸主。
[点评]
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决战,也是晋取威定霸之战。晋军能在此战中战胜楚军,是其善于“伐交”、“伐谋”、“伐兵”的结果。首先,晋文公根据敌友情况,利用曹、卫的土地和宋国的财物来加深齐、秦同楚的矛盾,使齐、秦两个大国出兵参战,同时拆散曹、卫与楚的联盟,从而改变了晋与楚的力量对比,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性意义。其次,采取“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战略,既避开了楚军锋锐,缩短了晋军补给线,又助长了楚军轻敌情绪,还“履行”晋文公避难时的“诺言”,使自己始终处于有理、有利的地位。再次,决战时,采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法,击中了楚军部署的薄弱环节和要害之处。楚不争取齐、秦中立,又不保护曹、卫这个前哨阵地,予晋以可乘之隙;在战争态势已不利于楚的情况下,楚成王虽然作出了暂时避战的正确决定,但后又迟疑动摇,批准楚军统帅子玉请战的要求,可又不给子玉增派足够的兵力,在作战指导上又失一着;加之子玉骄躁轻敌,刚愎自用,既不知彼,又不知己,这就注定楚军难逃败北的厄运。城濮之战中晋军对战争的指导超越前代,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比如,晋利用矛盾,争取与国的策略,便比周文王翦商羽翼更为巧妙。其用进攻曹、卫以制楚,私许曹、卫复国以绝楚,扣留宛春以怒楚,从而激楚求战的灵活斗争方法,更是史无前例晋军“退避三舍”,虽与曹刿的待“彼竭我盈”而击同属后发制人的范畴,但其后发制人的具体方略则是“另辟蹊径”,与前不同。而晋军伐木电于车后,使尘土飞扬,以张军势;用虎皮蒙马,奇袭陈、蔡军;在上军建二大将施,佯退诱敌,而以中军侧击敌师等战术,奇诡变幻,不落窠白,皆创新意。晋军这种把“伐谋”、“伐兵”与“伐交”紧密结合的战争指导艺术,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订阅连载《每天一本小人书》,你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疑问或观点,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共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