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每天写1000字
浅谈中国传统的隐逸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的隐逸思想

作者: 琉璃飞瓦 | 来源:发表于2018-08-27 13:51 被阅读22次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古代的隐士出现很早,隐逸文化也异常繁荣,古人以隐逸为风尚,许由听说尧要把王位禅让给自己,觉得污染了其耳而在“颍阳洗耳”;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人,耻于为周臣,不愿食周朝粮食,隐于首阳山。可见,古代的隐逸者大都是高风亮节之士。

    “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高凤传》)]

    历史上这样的隐者很多,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促进人们归隐于山林,老、庄则从精神思想、实践理论方面为人们在山水间发现美奠定了思想基础。魏晋复归老、庄,自然山水也水到渠成地独立成为审美的对象。

    自然山水审美在道家哲学影响下的隐逸思想下生根、发芽,尤其是魏晋玄学时期,自然山水在魏晋隐士的眼里已经是独立的审美、关照对象。“欣欣然而乐”地隐于自然山水,以“虚静”的审美心胸审视活泼泼地自然山水。


    图片来自网络

    一、庄子:以“隐”体“大美”

    庄子摒弃“与人为徒”的世俗社会,避世、隐于四海之外,江湖山野,“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就是对于‘逸’的生活态度的一个说明。

    庄子的精神就是超脱浊世的‘逸’的精神。所以有学者说庄子的哲学就是‘逸’的哲学。”[叶朗《中国的审美范畴》,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

    “庄子之隐是在一个更大更广的参照系内对个体价值和自然本性的珍视、葆有与养练,以宇宙万物为尺度而非现实政治为尺度来使心灵超越尘俗,忘乎物我,与天为一,将人生导向审美。”[ 程磊《从岩穴之隐到林泉之隐——中国早期隐逸中的山林传统嬗递》]

    庄子的隐逸思想为后世远离世俗醉心于山野的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庄子与孔子一样都有隐于山水的思想。但是孔子强调居于山野、明哲保身的同时也要存身修德、养心;庄子则认为只有山林、皋壤才能使其“欣欣然而乐”,才能使其精神得到自由,与道合一。

    庄子对自然山水“只采取审美的观照,这种对个体人格、精神的审美态度,无疑是对儒家隐逸理论的极大补充。”也对魏晋文士隐逸山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二、魏晋:以“隐”审视山水之美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快的时代……”汉末外戚与宦官当政,黄帝沉迷酒色、不务朝政长期腐败的政治爆发了震惊朝野的“黄巾之乱”,各路诸侯打着讨伐叛乱的旗号,各自为王。袁绍、董卓、曹操等纷纷祸乱朝政,国家纷乱不堪。

    两汉时期,黄老之道盛行,一些文人面对“国破”、“草木深”的城市,毅然地选择了隐于自然山水,在自然山水间,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

    “隐逸的精神价值在汉末开始有一种显著的变化。”[ 程磊《从岩穴之隐到林泉之隐——中国早期隐逸中的山林传统嬗递》]

    “汉末之避世思想反映个人之内心觉醒……”[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6——287页。]

    汉末隐逸之人个人内心的觉醒,从审美角度来看,实则是审美主体的自觉。

    荀爽的《贻李膺书》写道李膺隐于山水,自发审视山水,“知以直道,不容于时,悦山乐水,家于阳城。”[ 《贻李膺书》]

    老、庄“欣欣然而乐”地隐于山林,以及汉末隐士个体内心的觉醒,为魏晋南北朝发现“林泉之心”的审美心胸、“千岩竞秀”的山水之美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魏晋人士隐于山林,“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自然山水之美肇始于魏晋。魏晋隐逸之风兴盛,陶渊明过着“种豆南山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隐居生活。

    《世说新语·栖逸》篇中记载了大量隐于山林的文人,隐于阳岐的刘驎之、“共隐于寻阳”的翟道渊与周子南。“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人们隐于山林,登山涉水,欣赏山水之美,“流连往宿,不觉忘返。”((《宜都记》)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宗炳)

    谢灵运在《山居赋》道:“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旁……即事也,山居良有异乎市廛。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

    居于山水间,远离尘世,顺从天性,率性而乐,

    “魏晋人士以行游山水、自然审美的方式具体实现了老庄人生理想,将它转化为一种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审美追求、精神享受。”[ 《山水精神》P73]

    “中国隐逸文化的山林传统从魏晋开始就有了新的起点。”换发出了新生命。

    魏晋士人回归山水,王献之道:“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之美满足了他们的耳目之娱;“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

    自然山水间,本真、自有的生命得道升华。魏晋人士在自然山水间,魏晋士人在神会中与灵趣的山水达到了心灵的契合。

    人们隐于自然山水间,“体玄悟道、适性逍遥,通过山水审美成就出啸傲尘世之外的清逸人生和自由生命。”山水也不只是隐逸的物质条件,而是融入隐逸主体的生命情调和精神世界,山水美本身即蕴涵了隐逸超越性的精神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中国传统的隐逸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wz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