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以后,人们为了缅怀他,在全国很多地方修建武侯祠。如今,在保存较好的九座武侯祠中,勉县武侯祠不仅是皇帝下诏修建,而且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五十年,堪称“天下第一武侯祠”。
2010年10月5日,我第一次到达勉县武侯祠。可惜,第二天游览汉中南湖时,不小心把照相机丢失了。转眼八年过去,2018年4月7日,我再一次来到勉县武侯祠,周围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诸葛古镇拔地而起,车辆人流络绎不绝,但是武侯祠内还是一片安静。
勉县武侯祠与武侯墓,隔着汉江,遥相呼应。公元263年,诸葛亮死后的第二十九年,刘禅才下诏为他建立祠堂。如果修建在首都成都,可能会影响刘氏宗庙,所以选址于定军山下,靠近诸葛亮墓的地方。
如今,勉县武侯祠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位于县城西四公里处,紧挨着川陕公路之南。整个建筑群坐南向北,背临汉水,面对公路,规模宏大。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大体呈长方形,按照南北轴线,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
穿过山门,绕过乐楼,走进武侯祠。在中轴线上,依次可以看到牌坊、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等主要建筑,为陕南地区较大的古建筑群。
1、牌坊
牌坊高约10米,八角起翘,四柱落地,高大雄伟,气势非凡。牌坊正中书写着“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十一个大字,另一面书写着“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乃勉县武侯祠的标志性建筑物。
2、琴楼
这是勉县武侯祠独有的一座建筑,根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故事而建,大约修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楼内有一张石榻,上面放置着一块石台,旁边浮雕有双龙纹饰,石台正中安置着一件石琴,上刻“章武元年”字样,也就是公元221年。
在琴楼前方两侧,西边有一口“诸葛井”,相传是诸葛亮亲自所凿;东边有一只汉代的石羊,转头向东,屁股撅起,确实有东汉时期的风格。水井和石羊可能是武侯祠早期的遗物,见证了这里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3、戟门
琴楼之后便是戟门,两侧原本陈列兵器。在古代的时候,官员为了显示身份,陈列不同数量的戟。武侯祠的戟门是重要的礼制建筑:武官经过这里,必须解除身上的兵器;文官经过这里,必须整理自己的衣冠,才可以进殿行礼。
4、拜殿
经过戟门,迎面就是拜殿,乃历代拜谒和祭祀诸葛亮的殿堂。拜殿正中的桌上,摆放着各类供品,两侧墙壁下竖立着各代的石碑,梁柱上悬挂着琳琅满目的匾额。其中,正前方的“大汉一人”匾,表达了诸葛亮对汉朝的卓越贡献。
5、大殿
拜殿正对的大殿,乃武侯祠的正殿,中门上高悬着“山高水长”匾额。殿内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羽扇纶巾,神态自若,关兴和张苞巍然屹立在左右两侧。按照本人的参观习惯,不喜欢在主殿内拍照,以免触犯宗教的忌讳。因此,正殿内的情况,大家有兴趣的话,自己去看一看吧!
6、崇圣祠
大殿之后的小院子,气氛瞬间安静下来,这里供奉着历代朝廷为诸葛亮谥封的职位,以及诸葛亮先祖慈孙的世系牌位,相当于一座小型的“家庙”了。
从北向南,游览完中轴线上的建筑之后,我们又按照逆时针的方向,前往东西两路的主要建筑。其间,可以看到“唐碑”和“汉柏”,以及墓砖砌成的墙壁。
目前,武侯祠保留有60多块石碑,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祯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在东侧碑林的入口处,分别矗立着一座碑亭,北侧碑亭中保存着一件珍贵的唐碑,为沈迥撰写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竖立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
在武侯祠的院内,原本有64株古柏,目前仅存16株。它们的直径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郁郁葱葱。相传,这64株古柏,取“八八六十四”之意,纪念诸葛亮的“八阵图”,所以又被称为“八卦柏”。1979年,经过北京林学院的专家测定,这些古柏的树龄均在1700年以上。
与东路建筑相比,西路建筑保存较少,所以显得非常空旷。在东院的围墙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汉砖,它们均出土于武侯祠的院内,很有可能是曾经武侯祠建筑上的构件。这些汉砖以条形为主,棱面上装饰着锯齿纹、方格纹、连钱纹、云纹、菱纹等图案,远远望去,既古老,又现代。
即将从北门,离开武侯祠,坡上的竹林中,出现一块石碑,上面赫然写着:“皇初羽化李真人讳复心字虚白先师之墓”。此人名叫“李复心”,原本是四川人,死后埋在这里,为什么呢?
嘉庆年间,李复心任武侯祠的住持,维修这里的建筑和景观,并且积极传播武侯祠的文化,成为勉县武侯祠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知名人物。如今,我们能够看到如此恢宏的武侯祠建筑群,应该感谢一代又一代像李复心这样的人。因此,将他安葬在武侯祠后方,正是对李复心最好的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