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有个小练习,我与导师聊了与妈妈的沟通矛盾。
大意是说我俩说话还不如直接打架来的直接,打架最起码是直拳来往,而我与妈妈交流却是十分崎岖,反正鸡同鸭讲,我们互不能理解。
但仔细想想,其实主要是我不理解她说的,我甚至不知道她到底要说什么内容,而她觉得自己说的再明白不过了。
每当这时,我只好老老实实并且特别耐心的问:“你说的他/她是哪个,谁对谁做了那件事?”
她说:“她/他,就是他(第三个人物)家的那个呀!”还表现出不耐烦。然后出现一堆的她/他/它。
从言语上,我真的分析不出谁是谁,到底谁对谁做了什么。于是,我经常执着于问清楚她要说的故事始末或者细节,可能我在试图链接她的观点。
以上是我的纠结,导师目的是解决问题,自然不会去抓沟通细节。
我和搭档(分析课)被卡在问题的不支撑论据和替代思维上,于是才对导师提问。
导师不待我说完,只一句“你确定是每次都这样?”
“啊!肯定不是每次。”我条件反射地回答。
大家哄笑。
我半懵半懂。
很快我卡在一个新的地方,到底我与妈妈在什么情况下的沟通,不会产生交流障碍?那时当导师问我,我只得坦诚地说,“我完全回忆不起来。”
于是,我的注意力放在了寻找妈妈以怎么样的方式与我说话时我会不生气。
这个问题卡了我一整天,感觉上挺难受的。一是我找不到答案,二是有点难过,怀疑自己,我竟然没有与妈妈平和交流的回忆?
这模式存在太久了。
今天与玫儿姐姐交流,非常感恩,她教了我好多道理,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她让我感到这位姐姐不光人美心善,而且待人热情真诚。
玫儿姐姐说她待人处事的态度,我感受到她的坚持她的温柔,她的善良。我才恍然大悟。
哦!原来如此。
我是怎么样的人,我才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这样一想,心豁然开朗起来,原本注意力就不该放在妈妈的表达状态上啊!这不是我的可以吗?如果我正好察觉到我与妈妈焦虑,那应该是找我的状态才对。
晚上回家,就正好遇见妈妈与我讲八卦,我应了声“是啊!”,对话就自然进行下去了,我感觉她说得很开心,因为我跟她“搭上线了”。
之前,是我太“认真”,总想替她解决“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我拿太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肯定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她需要搭个话而已,我认不认同都是次要。
如果我真诚想与她交流,其实她讲的故事就不是重点。这样听起来很像文字游戏,其实不然,我得看我选择的重点是什么,就像玫儿姐姐选择待人真诚一样。
这和遇到一件糟心事或者开心事,我要选择什么态度和情绪差不多。其实这不只是我察觉不到,很多人也察觉不到。
至少我就是这样,开心不开心都写在脸上这没问题,但在不该认真的地方认真,确实是“轴”,但,其实该认真的地方我也挺认真的。
一想 应该是与妈妈沟通的时候我选择了什么角度 和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