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已经过去一半,盘算下我这半个月,居然只看完了一本书。相比前三个月的五六七本书,不得不说,这个不太“好看”的数据,让我产生了焦虑。
你会对数据,有焦虑吗?
比如微信运动上的计步器,运动手表上的运动时长和跑步公里数,看过多少书,写了多少字,专心了多长时间。似乎,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去量化我们经过了的时间,我们的岁月,可以看到我们的“努力”和“成长”。
但,真的是这样吗?
你是否会有些瞬间,会有不完成某些数字就坐立难安的感觉?
你是否会有那么段时间,觉得自己可以再跑久一点,再专心时间长一点,再多走几公里,再多看几本书,为了超过之前的数据?
你是否有时,会忍不住拿自己的数据去同别人作比较,并在年底回顾中,因为自己的数字看起来好看而激动不已,会因为比不过别人而有些失落?
在某种程度上,APP们,自媒体们,公众号们也在鼓励引导这个趋势:成功的一万小时定律,时间管理工作法,有效阅读一本书,健身到底40min有效还是现在的短时间高爆发HIIT更有效,饮食要摄入多少千卡才是最健康的,膳食搭配比例是多少,甚至一年的旅行公里数、坚持做某件事情的时长,都可以写一篇长长的文章,来抓取我们的眼球,来让我们感到自己还需努力。
我们身边的一切切似乎都可以用数字来衡量,我们将自己的计划、人生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数字,给我们一个看起来具体可实施且客观的方向。
听起来,很好很上进,但,真的是这样吗?
你是否已经被数字绑架了,就如此时因为4月才看完一本书而感到焦虑的我一样。
这其实也是一种被驱使的焦虑成瘾行为。我们以为可以用对数字的追求和看似努力的行为,来缓解我们对社会阶层、自身能力、金钱、地位等诸多方面的焦虑,我们早已身不由己的将自己放置在了社会比较的某一个位置之上。
然后呢?
达成了这些数字,你真的就是那个健康的你,学识满满的你,成功的你了吗?
有些时候,我们是否因为过于追求数字,而忘记初心了呢?
我看书的目的,要不是为了进补心理学缺漏的知识和想去了解更多的流派理论,要不是为了让自己感到放松和心情愉快。
难道这些是能够用我看了几本书来衡量的吗?荣格的《心理类型》和《安吉拉卡特的精怪集》,它们之间能比较吗?不能,完全不能。那既然如此,为何我要斤斤计较于自己看了多少本书,而不是自己收获了多少呢?
我也被数据裹挟了呢。
在我看荣格分析心理时,有句话让我很受触动,“你是拥有情结,还是被情结拥有?”,我发现,这句话可以用来反问这世间的很多事情——“你是拥有情绪,还是被情绪拥有?”、“你是拥有衣服,还是被衣服拥有?”“你是拥有数据,还是被数据拥有?”
只是一个“被”字,就瞬间让我们交出了自己人生的控制权,交给了我们的情结、情绪、所有物、一些冰冷的数据。
这可笑吗?
听起来有点可笑。
这存在吗?
这真实的可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和身边的每个人身上。
有句话我听烂了,听得都有些生理厌烦,却觉得用在这里无比熨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记得我们最初出发的方向,就会到达该到的地方。只是在行进的过程中,不要忘了,我们的初心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