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神话之下哲思简友广场
山海经:连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游神?还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山海经:连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游神?还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作者: 李公子渊默 | 来源:发表于2019-08-09 19:11 被阅读76次

    “天皇皇 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民谚是否熟悉 ?今天阳Sir要聊的不是“夜哭郎”,而是“夜游神”,有可能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其雏形,这就是《海外南经》所载的“神人二八”,那么一系列问题就来了:“神人二八”是否是一个名叫“二八”的神?又为什么要为天帝守夜?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观山海图!

    一、“神人二八”是夜游神?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海外南经》


    神人二八

    在这段记载中,“神人二八”可以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存在:连臂的特征让他看起来十分怪异,似乎是身体发生了某种畸变,他的职责则是为帝巡夜于野。他的位置是处于羽民国之东,其人都长着小脸颊,肩膀是赤色的,一共是十六人!

    “神人二八”前两字好解释,但是后者“二八”怎么解读却是个问题,是这个“神人”叫做“二八”?还是说有“神人”“二八”共计十六个?目前,阳Sir以为更倾向于后者,毕竟后文提到了“其人……尽十六人”,也就是说这里的“二八”是做乘法用的。

    夜游神

    “为帝司夜”这四个字道出了其职责:似乎很接近于后世所谓的“夜游神”了,那么这种说法是缘何而来?我们细细扒一下:

    首先,关于“帝”,在《山海经》中一般提到“帝”,都指的是天帝,那么具体是哪位天帝?袁珂认为,除了《中次七经》中指“炎帝”、《中次十二经》中指“尧帝”之外,其余的都可以看做是指代“黄帝”!

    其次,关于“司夜”,郭璞注:“书隐夜见(现)”也就是说“神人二八”只在夜间出现。杨慎的解释就更玄乎了一些:“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

    那么,“神人二八”一共十六个人,这种说法又从何而来?郝懿行认为,这种说法来源于薛综注《(文选)东京赋》时云:

    “野仲、游光,恶鬼也 。兄弟八人, 常在人间作怪害;案野仲、游光二人,兄弟各八人正十六人,疑即此也。"

    认为以野仲、游光为首的恶鬼,其兄弟各有八人,加起来正好十六个,正好符合《山海经》中的这种说法“有神人二八……尽十六人”,“夜行逢之”的特点也与“为帝司夜”刚好吻合。

    夜行

    当然,《淮南子·堕形篇》中也有与《山海经》类似的记载,高诱注中也说,这里的“人”应该是“八”,也就是“有神二八”,并且其人“连臂大呼夜行”。“有神二人,连臂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

    综合以上说法,至少在汉代人观念中,“夜游神”的概念原型很有可能正是《山海经》中的“二八神人”,但又进一步将其附会到了具体的人身上:比如以野仲、游光为首的恶鬼二兄弟,其兄弟各有八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夜游神”群体出现!

    二、“二八神”是二佾之舞?

    “羽民国在其(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海外南经》

    羽舞

    “比翼鸟”、“羽民国”、“二八神”这三者在位置上相互毗邻(羽民国在比翼鸟之东南,二八神在羽民国之东),这一组画面整体来看就意味深长了,似乎是一场盛大的羽舞仪式。

    “羽民国”其“为人头长”,不过是表明画面中把羽民国人的脑袋画得比一般人长而已;所谓“身生羽”则不过意味着其人身上缀有羽毛作为装饰。

    那么,紧接着“羽民国”的“二八神”呢?会不会也是一种来自视觉上的误解,他们会不会是二八十六人,披着羽衣、手拉着手跳舞的巫师呢?

    因为毕竟这种“二八”十六人的舞蹈,后世还真的存在!我们都听过孔夫子在谈论季氏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人一行叫做一“佾”,所谓“八佾”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的舞蹈,这是天子才能用得排场啊,你(季平子)一个小小的卿大夫最多用“四佾”三十二人之舞就够了,偏偏要行僭越之举,因此孔夫子特别生气,气的肝疼!

    八佾之舞

    那么,有“八佾”自然也就有最低等级的“二佾”存在,“二佾”即八人两行,虽然只是士一级的舞队体制,但反而这种“二佾”之舞却是古人最喜欢的一种舞队组合!

    《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候以......女乐二八”《韩非子·十过》:“(秦穆公)使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大招》:“二八接舞,投诗赋只”

    注意了,这里所说的“接舞”,可能就是联袂牵手起舞。于是乎,反映在《山海经》中就是描述“二八神”的“连臂”了,巧的是,这种“连臂-接舞”的舞蹈形式,在先秦之前的史前时代就已经频频出现了!

    三、连臂-史前的水边起舞

    目前可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饰,考古发现中主要有三例:

    第一个是在1973年,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这件彩陶盆因其独特的舞蹈纹而闻名于世,现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而在这件彩陶盆的内壁腹径最大处,绘制有四道平行纹带,其上以剪影式的平涂手法画出了三组、每组5人、手拉手跳舞的姿态。这些舞者头上有羽状物飘出,最外侧两舞者的侧臂呈分叉状!

    舞蹈纹

    此外,在1991年,甘肃武威市新华乡磨咀子的彩陶盆,它的内壁绘有两组、每组9人的舞蹈图案。1995年,在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夜出土了一件彩陶盆,彩陶盆内壁绘有两队舞者,分别是11人和13人。三者虽然在舞者人数以及组数稍有差异,但舞蹈人物表现手法却极为神似!

    舞蹈纹

    考察这些彩陶盆的功用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它们都是水器,且当水位到达最大腹径时,这一群人似乎正是在水边、手挽着手一起翩翩起舞!他们为什么要跳舞?又打扮得仿佛“鸟人”一样?

    答案很简单:他(她)们是巫师、或许在祈雨!

    四、二八之舞来祈雨

    以二八之舞来祈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比如

    《春秋》桓五年:“秋......大雩。”《公羊传》何休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续汉书·礼仪志中》:“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阳,衣皂,兴土龙,立土人,舞僮二佾”

    简单说就是在天大旱的时候,会举行“雩礼”来求雨,大家都穿上黑色衣服,在地上摆上土龙的形状,立上土人,然后让僮子“二佾”(男女各八)即“二八”跳舞来举行求雨仪式。

    当然,在史前时代,求雨的仪式可能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礼仪制度,所以反应在各地出土彩陶盆上,求雨的人数,并不一定是后世所谓的“二佾”即“二八”十六人,会多也可能会少,但是其文化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连臂起舞

    而在山海经中,可能其作者正好游历至此,亲眼目睹了当地人举行的这种祈雨方式,将其绘制在《山海图》中,并配以经文说明:所谓“神人二八”是两行八人十六名舞者;“连臂”是其手臂相连起舞;“为帝司夜于此野”可能正好表现的是夜间的场景;“为人小颊赤肩”可能是图中的人物画得脸小,肩膀涂成红色了而已!

    剥去神话的外衣,《山海经》所展现的不是海外奇谈,正是一幅幅平凡的人间俗世,将其神话化,也只不过是为了令世世代代加强对于生存的记忆,毕竟,“人”只有活着才会有历史!

    ——丸——

    文/Muscle书生李长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海经:连臂的“神人二八”究竟是夜游神?还是神秘的巫祝舞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qk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