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今日阅读小学问第一章:焦虑。
昨天的文属于扫了一眼小学问受到启发写出来的,专门去温州书城买了回来,细细研读。
小学问这本书的出发点和一般的书的框架不同。 它以问题出发,为解决问题而生。就像古典老师说的一样,培养一棵问题树,从问题出发,培养体系,从而学的都有用处,自然更加深刻难忘。
第一章讲的问题是焦虑以及用小学问解决焦虑。
这份焦虑是国内时代性的,因为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迭代导致了想要与时并进就必须终身学习。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取决于你怎么看。
在个体力量被无限放大的这个年代,我们这一波20~30的人恰好起步与时代最好的节点上,是有心想做一番事业和有见识格局的人的舞台。 而你若想庸庸碌碌过一生怕也是不太可能,很快就会被时代狠狠甩下。
红皇后说“只有拼命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所以其实真的没选择,至少要与时俱进才能焦虑地废着。
朱子老师说过:努力和不努力没有差别,只有极致的努力才能造就卓越。
而在舒适区废一辈子要比努力拼个此生无憾需要更大的勇气。所以如果你对现在的环境有所抱怨,记住,放大它,不要把它变成你将就的舒适区。
小学问的概念在于:像积木一样灵活,自成小体系,由问题出发解决你的焦虑的概念。它能够小中见大,横跨多个领域解决问题。 从中发散,联系到很多生活中切实的例子,更容易让你对一件事有深刻的理解,一洗知识体系的亢沉。一如我人生的概念:轻装突袭。
简单来说,小学问是简单易懂却又耐人寻味的知识。 小,却又有质量。从问题出发,能够快速习得,可迁移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应用的知识。
其实你生活中的各种概念都是“小学问”,都是从哲学这个大体系里剥离出来的小体系。而哲学这个体系过于庞大才衍生出了之后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至臻的各种知识,职业。 照这个角度来看,一切都是人们所批判的“知识碎片”。
而当“小学问”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以后,就犹如盲者重获光明,换一个角度看待碎片化知识。
如果知识碎片不好,那我们就把碎片补齐,变成不扎人的积木。 这样的积木越细小越好,越能随拆随用。 它能够拼火车头,也能当飞机尾。
所以,反过来想,以问题出发,构建小学问组成的知识树。能够组合作用,也能够自成体系。 灵活地轻装突袭。 相比于只会一个某个领域的体系,不如以问题出发去百度,去请教别人,去多本书里找答案。
相比于父辈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学会了一项本领那就够一辈子用了的稳定,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稳定就是不稳定。 新知识层出不穷,新职业新学科令人眼花缭乱。
当下的各种书籍都有框架,着力与解释一个从他的角度看的体系问题。 很多聪明人不再去看一整本书,而是同事翻阅好几本书,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从别人的体系之中寻找答案,而不执着于“读完”。 从别人的体系中寻求积木,拼凑自己的答案。
而不是从生物学和物理学开始研究小鸡炖蘑菇。
而不是从生物学和物理学开始研究小鸡炖蘑菇。
而不是从生物学和物理学开始研究小鸡炖蘑菇。
回到我们焦虑的话题上来
照深潭理论来讲,人的思考一直停留在水面。归因于潜意识的懒惰和节能,大脑会下意识(不知道“下意识”确切什么意思的去百度,太多这样半懂不懂的词才导致思考太浅)地避开不想这个问题。
而当你把焦虑这个问题摆上桌面,剖析之后;“我为什么焦虑”,“事实上是什么”,“我能改变还是需要接受”,“我有什么资源”,“谁能帮助我”,“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该从哪里做起”。
当你把抽象的焦虑具象化成为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时,大脑就有了焦点,就不会迷茫。甚至潜意识一见到问题时,在你还没查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搜寻答案了。
不要像无头苍蝇一样越焦虑越不知道该做什么从而更焦虑,陷入死循环。 如果你正是如此,拿出问题来,打破这个循环走出来。
事实上,焦虑也不完全是坏事。 由迷茫造成的焦虑是真的内耗严重,感觉内心空虚不知道做什么,干着急。 甚至明明很努力学英语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点起色都没有。
因为自己的进度,状态,和别人对比的落差造成的适当的焦虑反而是催促你上进的动力。
拿出纸笔,写下问题来,找到焦虑的原因,再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然后继续,知道找到最本质的问题。 然后立刻行动,一点点地吃掉这个问题。
记住凡事求本质,不断寻求原因背后的原因,这样能帮助你直击本质,不做无用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