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火化了,告别了这个世界。此时,夜已深,一切归于寂静,无眠。
刘凤煜先生,1945年2月出生,1969年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校报总编35年,在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发表报道辽师的新闻稿件800余篇,工作期间出版校报近300期,助推学校发展建设,培养一批热爱写作的学生,敬业爱岗风骨清扬,寡言少语细心周祥。
听闻刘老师去世的噩耗时,我正在打电话,突然就不能再说了,大哭一场。这两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刘老师魅力这么大?
99年我上大学,不久就读到了发到每个寝室的校报,洋溢着美丽青春的文字就那样淌进了我的心里,我申请加入校报,见到了清瘦的编辑刘老师,从此,我胸前挂着学生记者的标牌,采访院长,采访同学,还时常当门票出入各个重要活动现场,当时确实默默神气了一阵。
那时我工工整整用稿纸写好报道,亲手递交给刘老师,刘老师话非常少,说的也是肯定和鼓励居多。与刘老师和校报其他同学接触一阵后,神气慢慢变为了服气。交稿后我就回来等校报出版,认真研读老师在哪里给做了修改,不断思索,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的文字也变成校报醒目位置的铅字。刘老师从不批评我们,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励稚嫩的我们不断进步。
刘老师待我们非常暖心。每年都组织几次活动,有时是组织出游,有时是请大家吃饭,而年底组织大家办联欢会是固定节目。我们很多学生的第一次保龄球、第一次射箭、第一次KTV、第一次大餐都是刘老师提供的,刘老师总是慈爱的包容我们,微笑着让我们出来见世面,微笑着看我们大快朵颐,微笑着给我们发小奖品,微笑着让我们猜他出的谜语,清楚的记得“大蒜能治感冒——辛弃疾”引发众人抢答的场景。其实他了解每个孩子,悄悄帮助家里比较困难的,充分让优秀的学生尽情发挥,校报是一片沃土,培育出如今奋战在多个领域的行业精英。
我们有一个校报群,这些当初的小记者就像围在刘老师身边的44个孩子,时常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刘老师依然慈爱地看我们聊天、和我们聊天,有时晒晒出行的照片,有时依然给我们出出谜语,就这样,我们一边叽叽喳喳,一边各自忙碌,刘老师和师母在大连岁月静好。
如果谁想起在学校的点滴旧事,就在校报群里抛出一个话题,似乎我们的青春就在昨日,牵住青春这根线的,就是刘老师。
今年夏天,刘老师整理的文集出版了,送给我们每人一本,当时沈阳学子较多,我代为统一发放,先是刘老师邮寄给我,我再分给大家。我先是应了刘老师这件事,然后就是忙不完的工作,文集到了好几天我还没去取,刘老师忍不住问我到了没有。我赶紧跑去取回来,立刻分发给大家。现在想来,这竟是我为刘老师做的最后一件事,当时只道是寻常!
翻开微信群,老师的最后一条消息定格在十月一日的“国庆节快乐”,喜气的鲜花和灯笼是他留给我们最后的念想。其实那天之后他就住院检查了,情况不好,他心里应该都清楚,但什么都没和我们说,一直到去世,留给我们的始终是无言的关切。他一定也想与大家好好告别,一定也想再见见我们,一定愿意再听听大家陪他说说话,但他始终沉默着,就像曾经默默为我们做的一切,孩子们都好,他就心安了。
刘老师的魅力大抵如此,心事浩渺,润物无声。就是这样的格局和心胸,默默守护我们到最后。
2022年10月27日,1号大厅隆重肃穆,大连的兄弟姐妹都过去送刘老师一程,国军大哥不辞辛苦地帮每位外地的学生为老师敬献花圈,老师如果能看到满厅的花圈围绕,定会非常欣慰。他一定能看到,因为从始至终,一直安详。
去也安然,生也安然,浮生一世为亲人,此生值得。
反复读国军哥写给老师的文字,老师是拄着骨头照亮世间的良心,是一件朴素如黑白铅字的报稿。老师会一直在,传承于我们心间。
晚秋 ——泣别恩师凤煜先生
文:陈国军
如果人生只有一柱香的时间
我也愿意遇见您,花开巷陌,余香袅袅
如果人生只有一件最贴心的暖服
我也会想到您,那是季节都不曾改变的温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昨日霜降,我只好在晚秋里回味最后一次挥手
笑靥如花,是一个干瘦老人给我最后的祝福
真不想用眼泪作为突然诀别的借口,但
除了默默流泪,好像再也不能跟您说些什么。
前几日,您还骑行于西山湖畔
夏日里,还收到写满您一生的文集
或许,冥冥中注定要有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别离
我不评价您是良师,因为您是拄着骨头照亮世间的良心
我不比喻您是蜡烛,因为您是一件朴素如黑白铅字的报稿
您待我如子,我敬您如父,
师恩浩荡!长歌当哭!!
也许,我们还会在校园里偶遇
您抱着厚厚的一摞校报,像抱着我的青春和您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