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晓墨
图片来自网络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多年前,
一首传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
唱哭了多少人!
如今,又有多少人还会唱这首歌?
又有多少人还能被歌词所打动?
01
这两天刷微博,
看到人民网的一条微博,
眼眶瞬间湿润。
微博上说:12月18日,
贵州一位78岁的老太因思念女儿,
从贵州增冲村家里出发,
夜晚在高速路上步行44里,
欲到榕江县搭车到温州。
交警巡逻发现后,将她安全送往车站,
并帮老人买了票和吃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在这里,要为暖心的交警点个大大的赞。
这位老人78岁高龄,
无论身体有多硬朗,也是风烛残年,
说离开就会离开的年纪。
女儿是有多久没回家,
老人是有多孤单寂寞,思女心切,
才会一个人夜行44里,再搭车去看望她?
02
外婆2012年去世后,
快八十岁的外公便成了孤寂的独居老人。
大舅家跟外公家一墙之隔,
舅妈许多年前便与大舅离了婚。
大舅一个人在家里承包了一片湖养鱼,
又种了不少庄稼,每日早出晚归劳作。
朴实的大舅多次提出,
让外公一日三餐跟他一起吃,
但外公不愿意,大舅便也没勉强。
他想着住在隔壁,每天都能见到,
有什么事也会及时知道,便也放心。
我父母家离外公家十多里路,
外婆去世后的三年多时间里,
母亲每个月会去看望外公两三次。
给他打扫家里的卫生,洗洗晒晒,
每次要忙活大半天。
母亲说,很多次去外公家,
远远就看到他老人家一直站在家门口眺望着。
看到她回来了,
外公就笑眯眯地说:“我估计你今天会回。”
03
起初,母亲以为真是凑巧。
后来,有两次去河边给外公洗床单被套时,
几个洗衣的妇人告诉她才知道,
只要母亲超过十天未回,
外公便会天天早上拄个拐棍,
像座雕像一样站在门口眺望好久。
母亲知道真相后,心酸不已,
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原来,哪来那么多凑巧,
只是外公思女心切,
日日在家门口等待着而已。
从此,哪怕在农忙时,
哪怕已六旬的母亲,
自己的身体也不是那么好,
手关节还常年风湿疼痛,
但她都尽力做到十来天回去一次。
给外公的房子里里外外拾掇一遍,
让他在没有老伴的日子里,
不光床单被套始终是干净而暖和的,
心,也是暖和的。
若遇外公身体有恙,母亲便留宿下来,
细心照顾他好转了才放心地返回。
04
我最后一次见到外公,
是2014年的除夕夜。
因为舅舅们的提议,四代人齐聚一堂,
大大小小几十个人,在大舅家开了两大席,
只为陪孤独年迈的外公过一个团圆的新年。
开席前,
大舅家里一片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
我看到有几个小孩在外面玩耍,
便走了出去。
一走出门口,
就发现外公一个人站在门墩旁边,
微笑地看着这几个正在嘻闹的小曾孙。
我跟外公打招呼后,
忙从口袋里掏了几百块钱出来塞到外公手上。
这次,外公不像以往一样,
他没有推迟,而是颤抖着默默地揣在了手上。
外公说:“今年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个年。”
说这话时,
外公浑浊的双眼早有泪水在闪烁,
或许是因为风吹得冷,连鼻涕也流了出来。
看着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
我感到异常心酸也颇感欣慰。
还好,外公的子孙们心里都惦念着他,
好些个远在千里的,都是拖家带口,
舟车劳顿赶回来,只为陪他过个团圆年。
05
2016年初,
我刚生完女儿不久,外公便过世了。
因身体原因没能去参加他的葬礼,
也成了我心中一直的遗憾。
母亲说,外公走得很安祥。
外婆走后的几年里,
他虽然不能每天都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但所幸每个子女都对他很孝顺、关心,
工作、生活再忙,都会抽时间回去看看他。
特别是我的小舅,
他是一位普通的人民警察,
但却是我见过最孝顺、最贴心的儿子。
他工作单位在市区,
自外婆过世后,无论工作再忙再累,
风雨无阻,每周都会回去看望外公。
如果是周末,便带着儿子一起回去。
每次回去,
他都会买足够外公吃一个星期的荤菜和素菜,
整齐地摆放在冰箱里。
像外公爱吃的粉蒸肉,
他经常是在家里当天蒸好了,
直接放在高压锅里带回来。
还有外公爱喝的燕麦、黑芝麻糊,
和爱吃的蒸蛋糕、软面包等甜而不腻的食品,
几年来,小舅从来没断买过。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说过一句名言: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小舅对待晚年的外公,便是如此。
中国自古以来弘扬百善孝为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做个好父母之前,要先做个好儿女,
母亲和舅舅用以身作则的方式,
为儿女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节孝道课。
06
国人都知道,
开国功勋陈毅元帅征战沙场,战功赫赫。
然而,许多国人却不知道,
沙场外的陈毅元帅,还是个温情的大孝子。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
路过家乡,
便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
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
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
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
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
“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
“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
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
“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
说完,
陈毅把母亲的尿裤和其它脏衣服,
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母亲欣慰地流了泪。
《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往往更注重治国平天下,
忽略了修身齐家。
而这个齐家中的“家”,
人们又往往狭义地指自己婚姻的那个小家,
而忽略了养育我们长大的那个家。
齐家,最先要做的应该是履行孝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陈毅元帅无疑给国人做了一个好的表率。
07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让人泪目的故事。
一位单亲爸爸,妻子过世,
他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儿子。
有次他要出差,因为要赶火车,
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便匆匆离开了家门。
他一路上担心着年幼的儿子有没有吃饭,
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
即使到了出差地,也不时打电话回家,
但儿子总是很懂事地叫他不要担心。
因为心里始终牵挂与不安,
他便草草处理完公务,急切地踏上归途。
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
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
正准备睡觉时,让他大吃一惊,
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
朝熟睡中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脏?要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打儿子。
“我没有……”儿子抽抽咽咽地辩解着:
“我没有调皮,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儿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
特地泡了两碗泡面,
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
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
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眼泪在眼眶打转,
紧紧地抱住儿子,
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说:
“孩子,这是世上最美味的泡面!”
一个七岁孩童,
能如此贴心地为即将出差归来的父亲,
泡一碗泡面作晚餐。
而身为成年人的我们,
又有多久没有为父母做过一顿饭?
甚至从来都未做过?
人生最大的遗憾便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许多人都明白,却总是会忘记。
08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既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父母一粥一饭悉心喂养着我们,
一字一句教会我们说话,
一步一步教会我们走路,
让我们有能力出去闯一片天时,
他们的头发快白了,脸上爬满了皱纹,
人生已进入表面故作从容,
内心却伤感无比甚至恐惧的倒计时。
他们对我们的期望,
渐渐地不再是多有出息,混出个名堂,
而更多的是希望我们多关心他们。
多打打电话,耐心地听他们唠叨唠叨;
常回家看看,有说有笑地陪他们吃顿饭;
还在跟他们赌气的,快快与他们和解;
多多体谅他们做得不完美的地方,
因为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做父母,
他们也是在磕磕绊绊,摸索中前行。
父母,是我们的根,
是我们灵魂栖息的地方,
有他们,才是完整的家。
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安定,
多点欣喜,少点悲伤。
让他们哪怕眼里含着泪,心也是甜的,
才是走心的孝道。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