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难想象,小时候的我是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像男孩子一般。
多希望能被人注意到。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坐在最后一排也要大声附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管多少次举起手回答问题,老师们也是看不到的。
评三好学生、五好学生,从来都是不考虑我的,尽管学习成绩中上,前几。因为我每天迟到,班主任只要一想到我每天迟到,再多的慈爱与包容都是消耗完的。不过有一次例外,某学期,考试两门满分,名列年纪第一,总归是能多包容一点了。
爱迟到、家长会家长不来、开学晚到、学费不交...种种“劣迹”,使我始终不是她眼中的好学生。尽管我生性活泼、学习努力、脑子好使、作文写得好......,这些都是不作数的。明明在课堂会把我的作文当做范文来念,却又仿佛不相信是我。
以上都是后来的我对小学经历的解释。身处当时,是感受不到的,只知道要努力被看到。我对当时的班主任没有怨怼,反而更多的记忆是感恩,因为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人在很多时候,需要靠长久以来的理智才有可能战胜一时的情感偏向,标签化、刻板印象,是很难摆脱的。
02
在后来的一路求学、工作生涯,一直面对各种“标签”。
其中有个标签应该是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如男孩子一般,活泼好动、粗俗、叛逆、甚至说话粗鄙。初二转校的那年,稍微收敛,应该是感受到自身的无助、渺小,开始变得安静、内敛,而有位同学把这样的我,表述为“是个温柔的人”。
当时只觉对方“识人不清”,我怎么可能跟“温柔”沾上边。却也不自觉地把这当成方向。至少没有辍学,成为不良少年。只是愈发内向。
有时候一些好的“标签”,会引人向善。不妨多给人一些鼓励,人性本善。
03
大胆点说,人是很难被认识,即使如此,武断、粗暴地对一个人贴标签也是不可取的。
“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感受。或者不持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对之。
至于旁人的看法,很难做到不在意,那就试着不在意。豁达的心,需要练习。
语言是剑,有时带来伤害;语言是盾牌,可以给人庇护,如此矛盾。人是两者的主体,可以选择语言做何用处。
后记:
我没想到,关于标签这一话题,让我想起的事例是那么久远的事。就突然记起,仿佛清晰无比,可我自己知道,这是我心底里想要的解释,事实未必如此。
回忆往事,不过又再一次的塑造记忆,我本身有点抗拒这种一次次的解释过往经历,一者可能并非真实,二者觉得不到时候,可就是如此自然的发生了,我也无需多做抵抗,不然显得有点自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