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在哈姐班级家长私聊群里发:“读格林童话,已吐血。”作业是拼读《踩着面包走的女孩》,抄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满满四页文字,哈姐看了一眼,已经退缩:“妈妈我不想读。”我鼓励她尝试读一段,她读了差不多十分钟,读了第一页。过程当中,读得非常艰难,看着她的磕磕巴巴,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大人总是会用自己三十岁的阅读能力跟她来比,那种不耐烦会转化成莫名的气恼。
虽然明白老师的要求是全篇拼读,但是为了不破坏这个夜晚的母慈子孝,哈姐读完第一段,我就接过棒,读了中间的大部分,再让哈姐读最后一段,然后抄下来她选的一句话。我还在为自己的“偷懒”有点内疚,却在家长群里发现了很多“同类”:“我读一段,孩子读一段,这样孩子好接受一些”,“我直接给她读了一遍”,“我家直接是我读的”……
我相信,有一部分的孩子,可以很顺畅地读完这篇长文。而面对能力还够不上这样顺畅地自主阅读的孩子,硬逼着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完全自己完成拼读,还是像群里众多家长一样,默许孩子“偷懒”给到一定程度的陪读呢?后者让我看到了这一届家长在教育上的进步:眼里看到的不只是作业的要求,同时也真正看到了自己孩子的能力,尝试去甄别自己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进而搭上合适的脚手架。这样,孩子既得到了阅读的训练,又不至于被过度的压力削减阅读兴趣。
完成作业之后,哈姐兴趣不减,自己拿起更合适她目前阅读水平的故事书(每页的文字里,生字不超过3个),看完了完整的一本书。每读一页,她都很自豪地说:“耶,我又自己读完一页了!”这种主动性,以及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自我效能感,不就是最宝贵的学习精神吗?一个个台阶往上走,愿这届家长等得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