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凭什么不做家务?包办式家长都哭了......
什么是包办式家长?
父母辛苦操持一辈子
熊孩子却一点不领情
你的包办,从不做家务开始。
1
前几天,朋友向我抱怨,她住校的女儿每个周末都从学校带回一包臭袜子和脏内裤。
“已经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了哦,你也替她洗?”面对我的质疑,朋友一脸无奈:
“她总抱怨功课忙,没时间。再说,打小长这么大,自己也从来没洗过啊。”
朋友高龄得女,自然金贵。孩子长到六岁了,还拿着饭碗追着喂。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了,还帮她收拾书包。
家务劳动更是一点不让她动手。
拿墩布拖地怕她滑倒,用水果刀削水果担心她割了手,用电水壶烧水怕触了电。
朋友恨不能将女儿放进真空玻璃罩,将世上所有的危险隔离。
有人说,现在的育儿,是从学习到工作到结婚,一体式包办式,这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习惯服侍小孩,这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
父母的“为你好”这三个字背后,是孩子们逐渐丧失的独立和主见。
2
小区广场,一位奶奶正艰难地弯下腰,给七八岁的孩子系鞋带。
孩子几次要自己动手,都被奶奶挡回:“你都试过几次了,哪有一次系好?”
孩子要喝水,手刚碰到杯子,被奶奶一声“慢着”喝住,“小心别烫到,让奶奶来。”
在孩子学步学舌,用自己的手脚探索世界时,我们大人总喜欢越俎代庖。
孩子搞不定的事情,就忙不迭地代劳。
孩子吃饭散落一地,就喂到嘴边。
孩子学走路总跌跤,便抱在怀里。
这寻常的景象,是多少为人父母长辈的举止?
殊不知,你的包办,正在弱化孩子的认知与发展。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
3~4岁幼儿: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幼儿: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和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幼儿:能知道根据冷热增添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一位资深幼儿园院长说过,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对其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而我们作为父母,只需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引导、鼓励和支持。
3
暑假,小鹤妈妈带着10岁的她,来找我女儿玩,做手工时,小鹤不敢碰剪刀;两个孩子打闹,小鹤妈妈赶紧制止,怕小鹤伤到。
小鹤悄悄对我女儿说:“好羡慕你,我姥姥和妈妈什么都不让我做,说小孩的任务就是要多学习。给我报了舞蹈、绘画、书法、钢琴、奥数、英语、口才乱七八糟一大堆课外班,还说什么有特长和学习好才是王道。
我都快变成她们的小木偶了。”
知乎上有这样的一个段子: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
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1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考试;
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百里挑一》、《非诚勿扰》、《中国式相亲》……
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孩子曾经经历、正在经历、将来要经历的人生,
调侃之间,更多的是对包办人生的无奈。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许多家长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热衷于各种特长教育,
往往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使孩子不具备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项研究发现,在包办型父母的教育下,儿童的执行力更差,更难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也更有可能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
中国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的开创者陈鹤琴先生说过: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如果不让儿童去做他所能做的事,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就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限制儿童最宝贵的自动研究精神。
作为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关爱,不是包办孩子的未来,而是教会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4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指出,小学生要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
但一项针对三年级的学生自理能力调查结果显示,67.2%的孩子从未做过或很少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日本小学有“早起会”,督促孩子早起,利用上课前两三个小时给人送报纸、餐饮,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丧,对前途失去信心”。
而一项对297名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包办型父母的孩子,相较于其他孩子而言,抑郁水平更高,对生活更不满。
千万不要以“爱”为名,包办孩子的一切。
蔡康永曾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
全心全意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还原孩子的成长自由。
孩子的事情,交由孩子自己去做。
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包办。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推么推文化传媒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