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传》是2011年10月24日全球同步发售的,而Steve Jobs在同年10月5日离世的。按照坊间言,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乔布斯传》时早有准备。我依然记得《乔布斯传》发售时的万众期待。对于缅怀乔布斯来讲,读一读他的传记不仅仅是一种纪念,也演变为一种潮流。不过《乔布斯传》对于读者而言,核心是乔布斯,而不是沃尔特·艾萨克森的文笔。
从现在回望互联网的变迁,我们可以清晰看到 IPHONE 出现之后改变的不仅仅是手机,而是互联网。我们也许现在才明白乔布斯推出 IPHONE 的重点不是重新定义通讯工具,而是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链接方式。只是那时的用户将大部分眼神聚焦在 IPHONE 的屏幕上。到如今,若我们还能依稀记得移动互联网最初的模样,不知道还能否顺带想起乔布斯为我们带来的改变开启的那一刻!
在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讲述的内容中,有关“改变”的内容可能是最吸引读者的部分了。若我们要认识乔布斯,可能除了要熟悉他的故事外,还得悉心体会他在面对“改变”时无法言说的孤独与寂寞。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描述的内容,没几年时间里就突如其来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乔布斯不单单为数字化生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之外,还提供了数字化生存的美学。这一点,没逃过沃尔特·艾萨克森的慧眼。这也许就是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乔布斯传记的成功之处。记录乔布斯的难处在于,他独断专行的成功依赖于他的偏执,也同时依赖于他独有的美学观念。沃尔特·艾萨克森为我们记录了一个复杂的杰出人士,而非并只讲述光环。
时至今日,《乔布斯传》还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位潜在的读者呢?
时间只有迅速地消逝才会显示它的流动性。所有新奇、新鲜的玩意一旦涌入我们的生活,那些在迭代中的产品及其创造者,都会被我们非常快地遗忘掉。一方面是我们的记忆善于遗忘,一方面是我们的脑容量不足。如果不剔除旧的资讯,新资讯就无法存储在相应的位置上。正如“邓巴数”这一概念给我们的启示。在应对时间与世界变化的同时,我们唯一痛苦的就是必须选择性记忆或是记忆离自己最近的信息。时间,就好像一块橡皮一样,它会不由自主地擦去那些过往的痕迹。对于时间飞速离开的感觉,正如木心先生对“慢”的理解: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连橡皮擦都可以省略,只需要在“Delete”键上轻轻敲击一下即可!
尽管在互联网上的一切行为都会被记录和保存,不过我们却忽略了这些行为只有被记起时才能谈得上是被保存的。否则这些记录同删除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不知道《乔布斯传》会不会成为一个开启记忆的引子呢!沃尔特·艾萨克森对于《乔布斯传》的写作不会将其只是定义为一本畅销书,而是接近一本案例教科书。
之所以重新提及《乔布斯传》是因为我注意到还有两本传记亦出自沃尔特·艾萨克森之手,一本是《爱因斯坦传》,一本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在查询有关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资料时,这三本传记著作都是他相当重要的作品。写人物传记,是平常事。不过,当一位作者拣选的人物对象具备某种一致的特质时,就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达芬奇、爱因斯坦和乔布斯的话,这三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都大大超出了他们身处的时代舞台。而撰写人物传记最难的部分,在于作者需要深入人物擅长的领域中去,在讲述生平轶事的同时,传主开创的领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深入的。从这一点上讲,沃尔特·艾萨克森有的不仅是雄心和笔力,还有深入的本领。
讲述他人生平,无非生死之间的种种。在阅读人物传记的同时,作为读者而言,观看一个人的一生看得是什么呢?除了好奇心的驱使,他者的人生与我的人生似乎并无太大关联。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同样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在人物传记中显示的人生,与一个人真实度过的一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严丝合缝。我想这一点,连传记作者都未必有十足把握。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代里,人物传记从某种角度来看,容易成为“成功学”的教学案例。正是这种带着攫取意图的阅读,将人物传记中展示的人生广度和宽度硬生生拉低了。
一个人如何完成一生的生涯,人物传记可能是最好的参照物。我们对于个人生涯的体验不但包括自我的感受,也有对他人的观看揣摩。对于人物传记而言,我愿意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人物传记是历史的细枝末节。人物传记用个别的经验填补了历史的缝隙,当人物传记和时间匹配起来的时候,人物传记中的故事会成为历史折射后的散射光线。在观看人物生平的同时,那个时代也需要一并回来才能完整地讲述一个人。这一点是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人物传记时显著的个人风格。就像他在撰写《乔布斯传》时,还讲述了乔布斯的美学。而我们所见识的乔布斯美学,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并非他无中生有。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短书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