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月4日,约瑟夫•梅斯特在为父亲买酵母的路上,被一只疯狗咬伤了14处,他被传染了狂犬病。
医生建议约瑟夫的母亲玛丽把孩子送往巴黎,因为那里有一个学者正在研究狂犬病的治疗方法。
玛丽随即抱着约瑟夫赶往巴黎,因为当时许多医生认为巴斯德是江湖骗子,所以她费尽了周折,终于见到了巴斯德。
但当巴斯德看到约瑟夫时却迟疑了,他担心家伙会因此丢掉性命,但玛丽很坚决。于是,约瑟夫被打了13针。在这个过程中,玛丽没有离开儿子半步。约瑟夫身体恢复了,他是第一个被狂犬咬了之后幸存的人。
这就是《童年》中的一个小故事,因为妈妈的坚决果敢和对儿子的爱,约瑟夫得救了,成了第一个成功摆脱了狂犬病的人,才使疫苗获得了认可,推动了专门研制疫苗的“巴斯德研究院”的成立。
《童年》中的小故事就是这样由各种各样的孩子——
国王的孩子与博学的孩子、有预见性的孩子与有梦想的孩子、打工的孩子与跳舞的孩子等56个孩子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时刻,
他们或改变了世界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或大或小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这本《童年》是由玛丽•德布莱辛和克劳德•旁帝合作完成的,这是一对夫妻,他们是法国极为著名的作家。
特别是旁帝,在欧洲被认为是唯一能和《爱丽丝漫游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媲美的童书作家,获得过法国童书界最高荣誉奖项“魔法师特殊成就奖。”
我们看过的是各种名人传记,描写他们的成就及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影响。但这本书大篇幅讲的是童年经历,让人体味主人公的童年和成长,追寻他们成功(不以财富为标准)的密码。
1.家庭成就孩子不凡的人生
宋庆龄曾经说过: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受到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孩子的发展也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家庭环境的薰陶在人生中打下烙印。
苏菲•罗斯托普钦,她的家是俄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但是她的母亲用各种方法来磨炼孩子的意志:不让她吃饱喝足;整年让她穿单衣;冬天不让她盖棉被,也不让她垫舒服的褥子……在这种近乎严酷的家教下,她会好几种语言,会弹钢琴、编故事、写生和画油画,在57岁时还以自己的童年为模板写了小说《苏菲的烦恼》。
阿达•洛夫莱斯,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她数学。在当时,女孩不许学习和数学相关的东西,也不许搞科学研究。但母亲不理会这些,还为她请来了最好的家庭教师,制订了严苛的学习计划。后来,阿达成了第一个为计算机写程序的人;她死后的研究笔记启发了阿兰•图灵,他后来成了计算机之父;1980年被创造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以“阿达”命名。
艾米莉•勃朗特,虽然没有上学,但她和姐妹还有哥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比如到图书馆看书、读报;
在家编故事——
在火柴盒大小的纸片上写了大量关于“玻璃城联盟”的故事和许多插画。
后来,艾米莉写下了著名的小说《呼啸山庄》。
这三个人的成长都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苏菲离不开母亲的严格养育,阿达的母亲给她提供了科学氛围,而艾米莉有共同爱好的生长环境……她们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2.坚强意志,造就美丽的人生
张海迪说,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弗里达•卡罗,6岁时得了脊髓灰质炎,她的腿和右脚不能动弹,被同学嘲笑为“木腿费里达”;一场车祸使她多处骨折,肚子被扎穿,但她很勤奋,用父亲用过的彩笔画画,后来,她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被人们称为“打不垮的作家”。
还有家喻户晓的海伦•凯勒,高烧使她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但她在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走出了心底的黑暗,成为人们激励孩子的榜样。
卡罗和凯勒都经历了前人忍受不了的苦难,但她们没有消沉,坚强地面对,不屈服命运的不幸,最终战胜了疾病,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生染上了夺目的色彩。
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
童年是抹不掉的,永远抹不掉。无论人们记得与否,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与他们2岁、5岁、10岁或12岁时的样子相似。他们的童年没有消失,只是随着岁月发生了变化,展开了新颜。
《童年》给了我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不同的生长模板,比如他们当中还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戴高乐、孔子等伟人和安徒生、巴尔扎克等这样在专业领域大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时的经历,关注人本身,找到他们怎样一步步成功。
他们以独一无二的方式改变了世界;我们的孩子也会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人们将来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