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有很多事情等着处理,我们却总是忍不住地找人聊天、看看短视频、刷刷微博,心里总是安慰自己:“再看一会儿就开工了”。
其实,「拖延」早就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信息时代里,不缺的是信息,稀缺的是「注意力」。商家们会针对性地给我们设计各种各样的「信息甜品」,让我们尽量不要动脑,而大脑也能获得源源不断地「新鲜感」,从而沉浸在「信息甜品」给我们的「廉价快乐」之中。我们更愿意去看特效满天飞的短视频、综艺节目,话题性爆炸的八卦新闻,以及图多过文字的低价值文章。
最终,我们开始过分沉迷于某个事物,难以自拔,这就是「上瘾」的开始。我们可能并不会感到快乐,但就是觉得很难控制自己,这些事物不仅仅带给我们充足的「新鲜感」,还不断刺激着我们大脑的「奖励回路」分泌大量多巴胺。
于是,大脑习惯了「不劳而获」。「信息甜品」往往是不怎么让人费脑的低价值信息流,它们很容易从电脑、手机上获取,也非常容易让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从而让我们获得持续不断的“快乐”。
这让我们陷入了一个不良循环:我们会越来越爱看「信息甜品」,让自己一直处于「上瘾」的状态。
我们会越来越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但不会想用学习、工作填补生活的空缺,而是选择更容易获得快乐的方式,比如刷手机,水群聊,看抖音等等。
我们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早已陷入【刷手机-获得快乐】的不良循环。
而正常的良性循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应该先行动,再通过努力,来获得物质或是精神上的奖励。
举个例子。读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通过读书,努力从书中获得新知识,然后用新知识去指导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当问题被解决之后,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因为人生就是不断地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就感和快乐的过程。
但是,手机的存在打破了这一切。刷手机能够让我们轻易地获得大量多巴胺,读书却不行,所以我们更加喜欢刷手机,而不是坐在书桌前认真读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一切呢?我们可以给自己的生活设置一些小挑战、小任务。
我会给自己列一个「挑战清单」,清单上会放我感兴趣,且有动力去尝试的东西,比如说“5分钟内看完书中的一小节并讲给别人听”“10分钟内处理完项目A的启动工作”......有些任务可能是我不怎么想做的,我也会通过这个方法,在限定时间内挑战自己,让大脑从中获得奖励,从而喜欢上这件事情。这样我在下次行动前,就会因为喜欢做这件事情,预先提高多巴胺水平,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