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注意力跑出去又回来发现还跟得上。不要过于质疑。多出的注意力可以放在回顾和预期。回顾的时候记要点,不要高估自己的记忆力。去判定,用概念。
一般是接收和排斥两种方式。排斥更不好,因为更容易听而不闻。接收不等于接受。
给对方创造良好的诉说条件,跟随情绪给出适当反应。
诉说: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说出来有不同的效果。一般的建议是:注意说话对象,分清什么能说,适合说。
更不一样的建议是:成为能说话的人。时不时做出令人钦佩的事。尊重重视永远都是靠积累换来的。
看完很感慨,这真的是独立思考,并且是深刻的独立思考。并不停留在听说之间,更说到本质,不听不好好听,因为你不重视甚至反感某人,这种状态更影响听进去。或者你脑子转太快,处理信息速度大于此刻的输入。并提出方法论:不排斥先接收(不是接受),多余的注意力放在回顾和预期。
我为什么想不到?我写文章或者思考都容易浮于表面,并不真真正正的落在自己当下真实的感受上,那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文字,不如大白话激起我真实的感受。生活中我喜欢倾听谁说话?听谁的话最认真?上谁的课最高度集中注意力?李笑来老师的话我一定很认真,以前数学张老师的课最集中注意力。因为我重视崇拜佩服李笑来老师。而张老师的课节奏快,我跟的很舒服。
说明:得成为能说话的人。
上课注意节奏,安排好学生多余的注意力。
我倾听能力不行。很喜欢李老师,但是依然是半瓶子。他的课一年前的还没听完,也没认真记笔记,践行也不够。这种倾听太肤浅,听进去并改变并践行,才是真正的倾听。
于是假设说者完美没毛病,我非常喜欢期待听他说话。那么我的有效倾听应该是:听到了所有的要点并能转成属于自己的大白话,并且预期到下面要说什么,那才是真正的理解了。有用的要点真的听进去并践行。
生活中完美说者不存在,应该尽可能帮助对方诉说,在倾听接收同时,多余的注意力放在回顾预期,判定他为何说的不好上。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办。
再假设听者完美,我说的时候要注意安排对方的注意力,说话编排的节奏,然后是内容(说话技巧欠补充)
假如对方听者不完美,应该尽力成为对方重视和尊重的人。时不时做出令人钦佩的事。想到自己这个半瓶子。ps,写东西,健身,听英语,唱歌,所有的这些都是半瓶子,没有哪个坚持到底,真正拎得起来。必须改变这种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