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题记
【原创】又见端午【一】
我在晚饭后百无聊赖的瞎转悠中,突然听到了几声抑扬顿挫的“卖粽子了”的吆喝声。在我们地处大西北的这座小城市里,除了过端午节,粽子几乎很难见到。所以,这样的吆喝声提醒我——端午节在仲夏的燥热中如期而至。
提起端午,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粽子。而在我们家乡的农村,因为一没棕叶,二无糯米,所以端午节吃的并非粽子,而是类似于粽子的一种美食——油饼子卷糕。
儿时的记忆中,油饼子通常是用来招待长辈和贵客的。用白面做成的薄饼,经过油炸,足以让人垂涎欲滴,再卷上甜甜的掺杂着红枣的大米糕,成为我们端午的节庆主食,也是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几顿“大餐”之一。
母亲的油饼子卷糕做得非常讲究。面饼是用发面做的,擀得很圆很薄,虽经过油炸,但吃起来依然非常绵软。再用大米、红糖和零星的红枣掺在一起蒸出米糕,用油饼卷在其中,吃起来油而不腻,香甜可口。
因为孩子们多,加上一年之内除了过节,也没机会解馋,母亲的油饼子卷糕总是做得很宽余。用一个大铁盆盛得满满当当,一层一层放得井然有序。但不出两天,便被我们随心所欲消灭得七零八落。
【原创】又见端午【二】
也许土生土长在农村的缘由,我对端午节的概念,似乎就一直停留在母亲的油饼子卷糕上。从上学参军到工作,虽然离开了农村,但那种刻骨的印象从未改变,以至于后来对粽子的认知也很迟钝。
刚参加工作那年端午节,几个要好的高中同学在县城聚会。为了使节日的聚会更上档次、有滋有味,除了七碟子八碗,组织者还特意点了一份粽子。
看着眼前用叶子包裹、被细绳子五花大绑着的三角形的东西,我才知道,它就是曾在文学作品里看到的粽叶飘香、浓情满溢的粽子。
第一次吃粽子,同学们免不了问我的感觉。我在品味了许久后,一本正经说了句让他们忍俊不禁的大实话——感觉有点青草味!
那个一直对我颇有好感的漂亮女生不失时机凑过来,带着疼爱的眼神、半是怜悯半是讽刺地调侃我: 你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土锤!
【原创】又见端午【三】
因为“土锤”,在后来的相当一段时间,我也曾刻意关注过粽子 。从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到制作粽子的食材、程序等等,认真考究了一番。
在确认棕子是用芦苇叶或竹叶包裹后,我觉得我初食粽子的感觉一点没错,植物叶子包裹着糯米在开水里煮,没有点青草味才是怪事,我的嗅觉和味觉系统没有任何毛病!
再后来,我在不同地方品尝过诸如水果粽、豆沙粽、八宝粽、肉粽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粽子,但大同小异,那种浓浓的青草味始终挥之不去,也始终吃不出母亲油饼子卷糕里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甜美滋味!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也迥然不同。最有气势的莫过于在电视上看到的江浙一带的赛龙舟。那种龙头高昂、威风凛凛的架势和飞桨逐浪、百舸争流的宏壮画面,着实让人感到激情燃烧,心潮澎湃。
相比之下,家乡农村的端午节就显得比较寒碜。除了吃油饼子卷糕外,最有象征性的是各家门前要插上杨树枝,意义大至与南方的插艾草消病驱瘟类同。
因为干旱缺水,村里存活的仅有廖廖几棵饱经沧桑的白杨树。只有端午节这一天,才可允许随便攀折树枝,一来图个节庆,二来也让孩子们热闹一番。
那时候,很羡慕南方的端午节。后来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爱国主义伟大诗人屈原老先生本身就是南方人,他纵身一跃的永远归宿汩罗江也在南方,端午也因他成节。聪慧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南方人用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独特方式,纪念他们引以为豪的老先辈,理所当然。
而我们大西北贫瘠的小乡村里,油饼子卷糕里同样包含着对这位爱国志士、浪漫宗师的缅怀之情;那些插在门前飘飘荡荡的白杨树枝,也承载着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创】又见端午【四】
除了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意义,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端午节又同样是凝聚亲情、感受幸福的美好日子。
我们兄妹们各自成家后,陪伴父母亲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每年端午节,集结在乡下母亲那儿过节却成了常态。
母亲雷打不动早早地做好卷糕,在门口翘首张望。还是那口熟悉的大铁盆,还是那种香甜可口的滋味。看着我们吃得流油的嘴脸,母亲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母亲在一年端午临近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个端午节,悲伤如仲夏的丝丝细雨,绵延不绝。第一次没能吃到母亲的油饼子卷糕,心里包裹着的,只有蚀骨的哀痛和无尽的伤怀……
年年端午节,岁岁人不同。母亲走后的这些年里,每个端午节都感觉索然无味。我曾试图找回儿时的那种感觉,但往日的美好早已成为模糊的记忆。
心中渴望和怀念的,永远是母亲做的油饼子卷糕里的甜蜜滋味。但那种滋味已随着流逝的时光渐渐淡化在岁月的风中,成为我遥不可及的永远奢望和难以释怀的端午情结。
又见端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漫无目的游荡在夏日城市燥热而喧嚣的街道,不知身在何处。眺望远处那一层山峦,我似乎看见母亲弱小的身影,在屋后那片熟悉的空地上,掂着脚尖,孤独而神情地张望着……
【原创】又见端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