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bow画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 张爱玲《爱》
"从上海到美利坚,跟随淳子遇见张爱玲·花开花落·体验展 "
2017年12月26日
01.
在翻看这本《花开·张爱玲上半出》时,我隐约感觉和张爱玲之间似乎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相似之处,却始终说不出是什么。
翻拍自《花开·张爱玲上半出》内页照片当我合上这本《花开·张爱玲上半出》,准备打开《花落·张爱玲下半出》继续读下去时,无意间看到了封底的这段文字:
翻拍自《花开·张爱玲上半出》内页照片她是忍者,她的人生亦如一部隐之书
又由于,每当人生发生变故,她必定空间挪移-搬家。
故《花开》和《花落》的线索,是一串串的地址和门牌号码。
— 摘自淳子 《花开·张爱玲上半出》
读完这段文字,我突然意识到,我和张爱玲之间那条看不见的联结,或许就在于那 "一串串的地址和门牌号码",正是那些不断转换的地址与门牌号,将我人生中工作与生活的不同节点顺理成章地串联了起来。
翻拍自《花开·张爱玲上半出》内页照片虽然,我和张爱玲身处不同时代、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但性格中或者说骨子里的某种相似基因、成长中同样受到中西方文化冲击与交融,对美食与绘画的同好,还有带有上海弄堂文化的印迹,包括历经世事之后内心的一种平静…… 可能就是这些形成了我和她之间有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相通之处。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莫名喜爱她的原因吧。
我想说:遇见,真好!
02.
前天下午,从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那儿了解到,这段时间,该书店的另一家门店正在举行 "从上海到美利坚,跟随淳子遇见张爱玲·花开花落·体验展",其中《花开》及《花落》这两本书的作者-淳子老师会在那儿签名售书。
我算不上是张爱玲的超级粉丝,但对她的那份喜爱却是毋庸置疑的。
淳子《花开·张爱玲上半出》、《花落·张爱玲下半出》昨天中午,当我走进这家位于陕西南路、复兴中路路口的汉源汇时,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之所以在"熟悉"俩字上打上引号,是因为尽管我并不认识淳子老师,但直感告诉我,就是她!
上海知名女作家、资深媒体主持人:淳子我们一见面,听她的声音,我就知道她是谁了,因为我对声音特别敏感。
二十年前,几乎每个晚上我都会收听东方广播电台的一档深夜情感类节目《相伴到黎明》,面前的这位淳子老师正是那档节目中侃侃而谈的知性主持人淳子,当年我是她节目的忠实粉丝。
因为这档节目瞬时间让我们打开了话匣子,彼此感觉有说不完的话题。
从《相伴到黎明》谈到了现在的阿基米德与喜马拉雅……淳子老师主动加了我的微信,并为我签名题字。
淳子老师为我签名题字就在昨晚接近午夜时,我收到了淳子老师在我微信下面的留言:"遇见,真好!"
是的,我回复说:遇见,真好!
Rainbow画张爱玲03.
淳子老师说,张爱玲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20-1952年·最初的家园-上海(1) 1920-1952年·最初的家园-上海(2) 1955-1995年·最后的渡口-美丽坚 1955-1995年·最后的渡口-美丽坚第一阶段为上海的张爱玲(1920 - 1952年);
第二阶段为美国的张爱玲(1955 - 1995年);
人生入戏,正是根据这两个阶段,淳子老师用"上半出"和"下半出"写成了这两本书:一本即为《花开·张爱玲上半出》,另一本即为《花落·张爱玲下半出》。
1920年9月,她出生在上海苏州河边,一栋维多利亚红砖的大房子里。祖辈遗传的基因是她傲然于乱世的永远不曾褪色的底子。
1941年12月,她终止了在香港的大学生涯。
1942年1月,张爱玲与梅兰芳同船,回到上海。
1944年2月,胡兰成走来,这个聪明的男人能够在细微处发现张爱玲天地的特别,他最先给了张爱玲很高的评价:"鲁迅之后有她"。而这个人却是一个汉奸。
— 摘自淳子《花开·张爱玲上半出》尾声·她的城,上海
1992年2月25日,在洛杉矶,张爱玲去文具店买授权书,顺便买了遗嘱表格。
张爱玲写信给宋淇夫妇,嘱托:"还有钱剩下的话,我想 (一) 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
美国四十年,她写来写去,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是上海,她把她的最后,托付给了住在香港的上海夫妇。
1993年5月,我坐在上海常德公寓张爱玲家门前,《金锁记》、《封锁》、《心经》、《年轻的时候》、《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等文本,在一米空间里,在我的心里,静静地上演。
此后的日子,张爱玲的文本是地图,她的π自燃烧的句子是指南针,我如夸父追日,没有四季,跟随她的绣花鞋,在她的城里,推开了一扇又一扇她居住过的房门,呼吸着她的空气,拼贴出她的故事发生的场景。
— 摘自淳子《花开·张爱玲上半出》尾声·她的城,上海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家中的电话铃响了,拿起听筒,一个陌生的声音,是张爱玲公寓的经理。那个声音说,那位中国老太太去世了。
生命太长,也太短。
2010年4月,我坐在宋淇夫妇的客厅里,抚摸着张爱玲的字迹,似梦似幻似隔世。我是用了十七年的时间才来到这里的。
窗外,林子的鸟鸣高亢嘹亮,我仿佛看见夸父弃杖的地方—一片桃花——张爱玲曾经回来过。
— 摘自淳子《花开·张爱玲上半出》尾声·她的城,上海
"从上海到美利坚,跟随淳子遇见张爱玲·花开花落·体验展"
《花开·张爱玲上半出》、《花落·张爱玲下半出》
一个展览、两本书,三个女人,一座城!
遇见,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