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名侦探的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出版,引起了日本推理小说界的轰动。书中描写了十二个经典套路的杀人事件,案件由主人公大河原番三天下一侦探共同侦破。
正如作者所言:“我想让所有的读者大吃一惊,才不顾所有小说的套路。”
该书在内容上属于本格推理小说,而本格推理类型的作品如今基本已走向末路(《名侦探柯南》例外),仅在日本有少量的读者。以本格推理小说出道的东野圭吾以自嘲的心态写下这篇风格怪诞的推理小说,算是致敬本格推理了。
《守则》真正成功的点并非书中的诡计如何精巧,而在于两位主人公。一般来说,作者创作了故事,书中任何人物、情节都仅是作者头脑中的想象于现实世界的表达,其现实意义仅是故事性的文字。
《守则》打破了现实与意识的界限,书中人物大河原番三被作者赋予特殊意义,是一个知道自己是书中人物的人,在协助主角破案同时不忘吐槽作者所设的迷局如何老套、作者描写能力如何无力,即便如此仍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并控制调查进度以确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书中还不乏“若有机会,我一定要向读者咨询:您真觉得这种什么密室杀人事件有意思吗?”类似的人物独白。在这部书里,人物被作者赋予与现实世界交流的权利。
毋宁说,那是另一个世界。而《守则》里的人物被赋予了跳出那个世界的特权。
同年,东野圭吾的《名侦探的诅咒》(以下简称《诅咒》)出版,作为《守则》的姊妹篇,《诅咒》主人公却变成了个身份含糊不清的作家,而书中有内容暗示该“作家”正是东野圭吾本人。“作家”因为缺乏灵感去到了图书馆,不料在本格推理小说分区迷路,之后其意识进入一个虚幻的空间,身份变成了天下一侦探,后来受该市长委托调查一宗失窃案并查明该座城市的来历。
那是一座没有历史没有本格推理小说的小城,每个居住其中的人都不知道为何会有这么一个小城,不管问这个小城里多老的人,他们都无法回答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小城里丢失了一本本格推理小说(正是前文提到的失窃案),被盗的书在各个势力间流传,本格推理的世界使他们癫狂,为了模拟当中的案例,有人为此付出生命,实施犯罪的人宣称因此找到存在的意义。小城里失去了本格推理,也就失去了历史,因而每个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为本格推理的没落,作家东野圭吾化身书中人物,亲手毁掉自己构建的城堡。
那是本格推理的世界——书里的世界,真实而不存在的空间。
《守则》与《诅咒》给我的启发是:所谓意识层面的东西,是否是另一种真实存在?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唯物主义者不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当然唯心主义者也不会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意识层面的概念无法跳出人脑呈现于现实世界,意识仅仅是人脑中的映像。
书籍是记录思想的工具,原本仅存在于作者大脑的映像借助书籍得以转变一种形式进入现实世界。对读者而言,通过看书,可以复制作者的思想至自身大脑。《小王子》是除《圣经》外世界上传播最广的书,被译成超过250种语言,销售量超过2亿册,也就是说,作者圣艾修伯里的脑子里关于《小王子》的映像在超过2亿人脑中得到复制。
如果把《小王子》比作一个城堡,那么书中情节则是城堡中上演的故事。作者创作了城堡以及所有居民,而人物们都不会知道世界外的有一个世界(除非像《守则》那样被作者赋予特权),他们大多数是从不露脸的路人甲乙丙丁,只有少数主导城堡发展的人物会出现在作者笔锋之下,呈现于读者眼前。
影视作品所构建的城堡比文学的城堡更为精巧,因为视频能在很大程度上描绘出作者脑海中所描绘的细节。
意识城堡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世界中,一本书、一张光碟里面存有意识城堡的内容,但意识城堡仅能存在于意识之中。只要一个人的脑海中存有完整的故事,那这就存在一个城堡,城堡里的人是鲜活的生命,当然这个“生命”是相对而言的,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鱼从不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水里,除非跳出水面。即使是被想象出来的人物、就算所做一切是被安排好,但在相对的空间里,一切与现实没有分别。
唯物者很愿意承认人脑是物质的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不跨过一步想到意识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物质,可惜唯物者在给物质下定义时已将意识放在对立面。
科学无法证明意识城堡,科学用科学去验证各种命题,然后用科学包装结论。比如哪一天发现了腾云驾雾的中国龙的存在,迷信者会顶礼膜拜,科学者则会研究其生长习性、所属种类以及飞翔的原因,最后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迷信者与科学者间会存在分歧,但实际上龙还是那条龙,只不过迷信者用迷信者的方式验证心中的龙,科学者用科学者的方式验证其眼前的龙。
见过很多无神论者辩到教徒的段子,教徒输就输在想要科学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
信教与信仰有什么区别呢?我想不过是信教者欲求在尘世间找到神,而信仰者是在自己心中寻找自己的神。罢了······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