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
独山乡愁深几许

独山乡愁深几许

作者: 云起龙飞 | 来源:发表于2020-12-23 20:25 被阅读0次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一份剪不断的乡愁,是寄于远方故乡间,寄于蜿蜒田野边,寄于土墙泥屋间,魂牵梦萦,挥之难去。独山村,一个如云彩般柔软美丽的古村,不知是多少异乡游子的夜半梦回地。

    在乌溪江边的焦滩小憩片刻,柴灶慢炖的江鱼鲜美纯粹,用一锅浓郁的鱼头汤补偿旅途的辛苦。用过午餐,我们向上游的独山古村而去。

    乌溪江畔的独山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九百年前,南宋孝宗(1163-1190年)年间,尚书左丞相叶梦得曾孙叶峦,自松阳县古市卯山后迁居独山,逐渐形成村落,元至明初,叶、朱、周、邵诸族居此,日益兴盛。

    “栖灵岩下碧泉分,石户天窗时出云。夜踏仙梯满霞气,海光初映武夷君。”明万历年间曾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曾写过游遂昌天马山诗句。而独山这个古村落,正因为天马山独立于乌溪江东岸而得名。

    独山村是乌溪江干的一个陈旧村子,村中多是明清期间的古筑筑,昔日的古街、民居、石碑坊及塞门、塞墙,形成古朴的山区生活气息,延续并保存着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脉络,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般的婉约,又在寨墙谯楼的点缀下添了些许侠气。

    村口小而不起眼的财神庙,庙里的两颗古树均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正应了那句俗语“人不可貌相”。

    一条鹅卵石路,笔直地向前延伸着,古香古香,串起了古朴隽永的景致。

    古民居墙基层层垒砌的鹅卵石,脚底下的鹅卵石,被风雨冲刷了千百年,变得如此温润妥帖,亦如独山村的岁月,历经了起起伏伏,褪去了浮华喧闹,最终归于安逸静好。

    走在村中,静谧清幽。村中良多老筑极具特色,尽管墙壁都已斑驳,但各类详尽的砖雕石刻,仍能窥见这里当初的繁荣。

    白、黑、灰是这条街的主色调,它是低调的、干净的、朴素的,四周延绵的群山、寺庙里的百年古树与这份低调的黑白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

    村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多有破败之象。这一间间一座座,承载了多少独山儿女欢乐的童年。到如今屋里的人们为前程远去,独留空屋寂寂。我猜想,于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再好的屋宇也比不上这石屋,因为这里有他们毕生不可得的温暖。

    沿鹅卵石路步行约100米处,是叶氏宗祠。石狮后,宗祠大门两边竖着高高的旗杆。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叶氏祠堂斑驳的墙面和两尊被时间侵蚀的石狮,别具沧桑静美韵味。

    转弯后,又笔直向前。路的尽头是明隆庆三年(1569)为纪念独山村大官人叶以蕃而建的石牌坊,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牌坊用花岗石以空雕、浮雕结合艺术构筑,三间、四柱、五楼,翼角起翘,脊顶双角生起,饰吻兽。最高楼竖"荣恩"额,明间上坊作双龙抢珠浮雕,次间大额枋为主题额枋,左直署“遂昌知县池欲德,主簿辜辉,典史王汝平”三行16字,右直署“隆庆三年三月吉日立”一行9字。下部穿枋从右至左刻“封工部营膳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叶弘渊由子以蕃贵立”22字。四百多年过去了,如今抬头仰望石牌坊,还是能感受到独山曾经的辉煌。

    明嘉靖年间,叶以蕃殿试得中,官工部员外郎。自此之后,更是文风卓盛,名士辈出,村容大壮。

    世易时移,繁华归于平淡。就像如今,清香四溢的独山村隐于山中,村民们种着茶叶,养着溪鱼,一派祥和宁静。时间冲不淡的,是溢满小山村的一股浓浓书香。

    独山的寨门、寨墙,分南北两处,用大石垒砌而成。北寨墙自天马山石壁处起,平坡向南至山麓,形成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坚固屏障。

    石牌坊再往右,便到了南谯楼。现如今,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寨门已不再是进出独山的要塞。北谯楼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南谯楼依旧坚挺着它苍老的身躯,见证着村子的百年沧桑。

    时光匆匆,抹不掉历史在这里镌刻的印记。历史的回声散落在财神庙的百年古树中,散落在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上,散落在石牌坊的飞檐翘角上,散落在隆庆古井旁的青苔上……

    独山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一不织就成浓浓的乡愁,是游子思乡,也是故里盼游子,所愿情思同,终不过“归来”二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山乡愁深几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bc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