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厂家的两款婴幼儿配方奶粉,区别在于乳铁蛋白添加量不同。前者添加的多一点点,后者添加的少一点点。其他方面的差别,如果说有,也比较细微。
价格方面,当然也会有差别。前者贵几十块钱,后者便宜几十块钱。
如果论知名度,可能也是前者高一点点,后者低一点点。
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面对两个相似并不很大的商品,一个知名度高一点价格贵一点,一个知名度低一点价格便宜一点,你会选择哪一个?
可能针对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选择。
如果价格相差不大,可能多数的消费者会选择知名度高点的产品。如果价格相差很大,可能选择的天平会往后者倾斜。
从经济学观点分析,企业推出产品会执行不同的定价策略,有些产品实行撇脂策略,尽可能保证高利润。有些产品实行薄利多销策略,尽可能提高性价比,满足价格敏感型顾客的需求。
对于不同产品,多多少少是有点差异化的。但是对于同一产品,很难说有差异化。因此从商最难搞的是不同渠道的价格差异。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东北农嫂甜玉米”事件,恰恰正是同一产品不同渠道价格差异化的问题体现。
产品什么样的售价才是合理的?如何规避渠道间的恶意竞争?可以讲这一问题从商业最初出现,就如鬼影般一直困扰着商场中的入局者。
从小家电领域的格兰仕,到家店零售商国美,无一不是从价格入手,攻城略地,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
只是很多时候价格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利器,所以才会有新希望集团99元奶粉最终悄然退场的结局。
好产品配得上好价格,高成本的产品,很难卖出低价。商业中最无耻的事是低成本的产品卖出高价,收割智商税,当然这样的事件在中国也曾屡次出现。
年年“三·一五”,总会曝光一些暴利产品。可是忽悠型产品仍然在大行其道,尤其是针对老年人下手的产品,层出不穷。
可是,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改变别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守好自己的“钱袋子”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