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在《我和文学》等文中说,很多人对文学的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这条路是很惬意简单的。他说在他幼时看到的周围小知识分子阶层内,研究文学就是发几篇文章,哼唧几首小诗就是研习了。或者随便读读文章,看看小说也是研习文学。也有搞科研工作的人羡慕文学工作者,认为他们自己整天埋在定理公式,搜集事实的工作中,太枯燥,而文人看上去洒脱多了,饮茶作诗写文的生活多悠闲。
他说起初他以为学习文学就象幼时印象中那些文人所做的差不多。但从他真正去求学开始才体会到海若汪洋而叹这个比喻的意思。研究文学并不象起初想的那么简单,更不象想象中那么有趣。文学并不是一条只要你埋头一直向前走就可以走到极境的路。他说研习文学这四个字几乎耗去了他大半生的光阴。文学有让他感受到激情澎湃的时刻,但更有很多干燥辛苦的时候。读到他这句话时,我倒也小小体会了一把,学习甘苦有之,小到我学汉语言也是如此,学到自己喜欢的科目自然很欢喜,也有枯燥烦闷令人气馁的学科。但后来坚持一下,干枯的也就慢慢浸润了。当然我辈的小小自学绝不能跟作家的那种世界性的求学相比。他是登顶的要求。
他说学习文学就如造金字塔一样,底盘一定要打牢,才有后面的顺利登顶,想一步到顶,结果只有瘫塌。
他说的打底盘非一般学者能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好了汉语他又学英语,法语,德语等六国语言。文学有与之相关联的学科,学习中会自然而然把他拉到研习历史、哲学、宗教的范畴中去。对艺术的深耕又让他去问津绘画,音乐,美学、心理学等学科。
他说年轻人如果热爱文学,学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拓宽思路,写作题材内容才丰富广泛。他说古人写文章不只是十年寒窗苦读,还要游历名山大川,以养胸中之气,打开自我的胸襟和格局,才有行胸臆的好文产生。这个说法我在《古文二》中读到过,苏辙在一文中说,文章贵在养气,气如何能养,要游历名山大泽,结交英雄豪杰,贤达之士,胸中有了朗朗之气,写文章就有了超然的气势。
大儒的心志、见识、修为高远,非我辈能企及,但他们文章讲的道理却朴素,是我辈能懂的,读来也能警醒一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