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问题:七言律诗中“平仄仄平仄仄平”符合格律要求吗?
这是标准的七言孤平句式,在格律诗中是大忌,是不能用的。
学习格律诗创作时,讲述拗句救拗的时候,常常连带“孤平”一起学习。在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中定义的孤平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五言句式为:仄平仄仄平。七言就是这个:平仄-仄平仄仄平。
一、清朝人说,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
清人赵执信在《声调谱》中说过: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
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字不可以直接变为仄声。假如出现仄平仄仄平, 这种句式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
孤平不符合格律要求的,要避免孤平就需要救拗。
清朝人还有一种说法,即没有两个连在一起的平声就是孤平。因此,救孤平的方式也很容易理解,把第三字,由仄声转为平声,这就出现了两个连在一起的平声句式:仄平平仄平。
在七言的句式中体现,就是把第五个字改为平声即可:中仄-仄平平仄平。
注: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就是五言句式前面加上两个字,仄起的前面加平,平起前面加仄。例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是七言第一个字都可以平仄不拘,可以记作:中,例如:中仄-平平仄仄平。
二、救孤平的五言诗
诗人作诗,平时可以不拘格律,但是在科举的诗赋考试中,就要注意考试的规则了。考试的诗叫做试帖诗,试帖诗大多是五言排律,是绝对不可以出律的,一定不可出现孤平。
1、五言救孤平 在科举的试帖诗中也可以见到
杜牧《长安秋望》是 一首五言绝句: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长安秋望》
这首诗第一句是拗句,楼倚霜树外,平仄平仄仄;这个句式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类似,都是中仄平仄仄。
对句救上句,同时也是孤平自救:中平平仄平,镜天无一毫,春风吹又生。
第三个字,必须平声,这里用了“无”,白居易用了“吹”。
杜牧的《将赴湖州留题亭菊》,和《长安秋望》一样也用了拗句:
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第一句四连仄:平仄仄仄仄,陶菊手自种。类似于李商隐的五连仄: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
第二句救出句的拗句,兼孤平自救:中平平仄平,楚兰心有期。李商隐的是:驱车登古原。
诗人在科举中作试帖诗的时候,也孤平自救的例子作品,例如张籍的《省试行不由径》:
田里有微径,贤人不复行。孰知求捷步,又恐异端成。
从易众所欲,安邪患亦生。谁能达天道,共此竞成程。
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今逢大君子,士节自光明。
子羽有遗迹,上句是半拗体:仄仄仄平仄,下句救上句的半拗,同时救本句的孤平:孔门传旧声,中平平仄平。
三、救孤平的七言诗
七言律诗中的孤平自救也很常见。
李商隐《吴宫》第四句,也用了孤平自救: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揜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日暮水漂花出城。 “出”的古韵是仄声,仄仄-仄平平仄平。
刘沧 (唐)的《春日游嘉陵江》,第4句也是孤平自救:
独泛扁舟映绿杨,嘉陵江水色苍苍。行看芳草故乡远,坐对落花【春】日长。
曲岸危樯移渡影,暮天栖鸟入山光。今来谁识东归意,把酒闲吟思洛阳。
行看芳草故乡远,平平平仄仄平仄,半拗体。
坐对落花【春】日长。救上句的半拗,同时孤平这就,仄仄--仄平平仄平。
四、宋人关于救拗的记录
老街常在评论中看到,有人说过孤平是清朝人搞出来的东西。其实不然,除了唐宋律诗属于避免孤平的实际案例以外,唐宋人当然有理论方面的论述。只不过年代久远,很多内容亡逸,我们看不到了。
在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黄庭坚句法的论述。举例的这几句诗都是上文举例的对句救拗,同时孤平自救: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如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空月明。〕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
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
魏庆之说的这种句法“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是指出句大拗或者半拗,例如清谈落笔一万字、田中谁问不纳履(平平-中仄仄仄仄)是大拗,只今满坐且樽酒(中平-仄仄仄平仄)是半拗。
对句恰好是孤平自救兼救拗出句的句式。坐上--适来何处蝇,仄仄-中平平平仄平。
有人认为这种句式是宋人黄庭坚创立的,当然不是,唐人的诗句中比比皆是。接着,魏庆之引用胡仔的话说:
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宠光-蕙叶与多碧,负盐-出井此溪女,中平--仄仄仄平仄,半拗体;对句:点注桃花舒小红,打鼓发船何郡郎,都是救出句兼孤平自救:仄仄-仄平平仄平。
五、唐朝人关于孤平救拗
唐人王睿在《炙毂子诗格 》中有两段话,举例说明了救拗的方式,唐人把宋人说的拗句称作“讦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李端公诗:“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归寂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
唐代李郢《浙河馆(一作暮春山行田家歇马)》诗云:
雨湿菰蒲斜日明,茅厨煮茧掉车声。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何处樵渔将远饷,故园田土忆春耕。千峰万濑水潏潏,羸马此中愁独行。
这首诗,两句大拗,两处救拗兼孤平自救。
因为种、句,应该平声而用了仄上,所以出句不是半拗体,而是大拗:青蛇上竹一种色,千峰万濑水潏潏,平平-仄仄仄仄仄;
大拗对句必须救拗:黄蝶隔溪无限情,羸马此中愁独行。平仄-仄平平仄平。恰好也是孤平自救。
结束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 平仄-仄平仄仄平,是标准的七言孤平句式。无论五律还是七律,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都是不能用的。
还有一个现象,就如同上面所举的例子,古诗中孤平自救的句式,中平--仄平平仄平,常常会出现对句与本句双救的情况。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