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入口
宝塔山位于延河水的东南面,我们顺着蜿蜒曲折的沿河公路,便到山脚下。
郁郁葱葱的树荫,笼罩照着整个山脉。入口处高高的牌匾“延安宝塔山”几个金黄色的大字,显得更为熠熠生辉。仰头可见,高高的宝塔在这茂盛的树丛中拔地而起,像簇拥着伟人一样,那样显眼,那样的伟岸!
进入入口,树荫中开阔地是一条依山势而建的环山山路。
览胜过道
顺着左侧的的山路,向左上斜行走。不一会,到了九孔窑,沿着右侧依山的台阶,徐徐而上,通过“览胜”过道,再往上继续行走,经过好多的台阶,便到了宝塔的“脚下”,红红党旗在汉白玉的衬托下更加鲜艳,静静地贮立在那儿。两旁的树木也更加青翠。宝塔的塔顶突兀而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再往上走,到了平坦宽敞的塔楼下,游人络绎不绝。多少次魂萦梦牵的宝塔,我终于来了!“双手搂定宝塔山”,我终于开始感受到了你的真切、你的伟严!
宝塔的正面
宝塔,建于唐太历年间(公元766年至779年),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重建。 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有南北二门,南、分别额书“高超碧落”“俯视红尘”。从北门进入,沿阶梯可登临塔顶。登上此处,全城风貌尽显眼底。
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在塔的旁边,有一个小亭子,悬挂着一口巨型大钟,是明代铸造的铁钟,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抗战时期作为报警之用。
报警钟
继续往右行走,往左前下的是日本工农学院旧址,专为改造日本俘虏所设。当年用过的物件一一陈列,仿佛回到]那个时代,那种气息依然存留,场景依然再现。
日本工农学院旧址沿着往右的平台区到了摘星楼的山脚下。
顺着台阶继续往上走,到了一个小分叉,往左边的是摘星楼,往右边的是嘉岭书院。沿着清幽的的人行通道,看到的是一块嘉岭书院遗址的石碑,碑面的边缘虽有些驳落,但字迹仍清晰可见。踩着这石砌的路面,四周散发着阵阵泥土的香气,静静的可以不思考任何问题,忘记了世俗的烦恼,“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了。
嘉岭书院遗址石碑
返回往左上行,我们依着陡峭的青砖台阶缓缓而上,走走停停,累的气喘吁吁。台阶两旁还有小小的休息区,还有会“唱歌”的石头。青翠欲滴的的松树、柏树,和一些不知名的小树,使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台阶的顶部,是到了摘星楼底。右边是摘星楼的题碑,左边是毛主席的题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字迹龙飞风舞,浑厚苍劲!
毛主席题词
再顺着台阶依次而上的是摘星楼了。据说是北宋范仲淹镇守延州时所建,当时用来观察敌情的,故又名为望冠。楼里放着一只大鼓,是平安鼓。当时无战事,平安击鼓呜之。而今,击了平安鼓,企盼的是一年之中人们过的平安顺畅。
它是宝塔山最高的地方了。真是一览众山小啊!
摘星楼
走下摘星楼,沿着宽阔整洁的水泥路面,蜿蜒而下,到左侧的半山腰,可以看到矗立在那里四方的烽火台。石块、青砖砌成的墙壁,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斑驳了。
烽火台它也是范仲淹所建。地理位置优越,视野开阔,一旦点燃烽火,延安三川都可以看到,能够有效地发挥御敌报警的作用。依墙贮立,忆古思今,从烽火燎绕的古战场到近代的抗日战争,再到今天的和平稳定的幸福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珍惜吗?
烽火台此外,山体的石壁上还有摩差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字体宏大,岸面齐整,岸石完整,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
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变迁,涌现出了一位位的英雄人物。多少年来,多少人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换来的是太平的人间,人间的太平。
宝塔 山,你是历史的遗迹,文化的遗址,是延安人民的象征,更是几千年来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不灭的象征!
新一代延安人,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发扬革命传统,使红色“基因”永放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