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追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初读《追风筝的人》时是在返程的火车上,两天的卧铺旅程,从远方归往故乡,归乡人的心情总是迫不及待又满怀希望。
伴随着夕阳的余晖,我拿出这本新书,书的封面很像车窗外的风景。红黄紫三种颜色混合渲染的天空,打翻的调色盘把白云也染成了橘红色,散发着神秘与柔和的夕阳余光,一望无际的路,唯独少了一个牵着风筝线的孩童。
翻开书简单的读了几段文字,我便知道自己会被这本小说深深吸引。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就读完了这本有无数好友推荐给我的小说。其实读完第一遍之后我的思绪很混乱,里面的很多情节像是在脑中放电影一般一遍遍的重复回放着以便让我更好的理解这本小说。读完后同行的朋友问我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我想了许久也没能很好的定义出这本小说究竟在讲什么,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
夜里我反反复复想着书中的情节,翻看着每一页。我想把它定义为是一种讲战乱时期的战争小说,因为书中充斥着暴力,欺压,性等一些让人恐惧的情节,炮火,种族歧视,战乱,逃亡让我惶恐。但让人感动到落泪的友情,让我愤怒却又无力的忠诚,亲人的陪伴,父母的老去,又让我不愿将这部小说定义为战争小说。它有温情,有爱,还有泪。
我想把它定义为是一本关于友情的小说。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一位是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的富家少爷;一位是单纯,忠诚,生性纯良和正直的仆人。我知道这两个男孩的友谊前景黯淡,就像天上的风筝,摇摆不定,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没有决裂。两个不同的男孩,走上两条不同的路,过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当读到阿米尔和哈桑坐在门后山上的树上玩耍时,我看到了两个男孩纯真的童年时光,身份、地位暂且抛之脑后这便是童年的最大好处。当读到哈桑为了阿米尔不顾一起追风筝时,我看到了“为你,千千万遍”,我止不住泪水,怒火在我心头燃烧,我憎恨阿米尔的懦弱,痛心哈桑的忠诚,但之后我明白了一个人性格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时代的缩影。
之后我又感觉这像是写一个时代的小说,写的是三十年前的阿富汗。战乱,逃亡,移民充斥着那个时代。亡国,故土,留在血液里的传统与风俗让我看到了一个从强壮耀眼到炮火纷飞的阿富汗。作者笔下的祖国栩栩如生,敏感细腻的笔法从街头的小商贩到阿米尔最后移居美国的生活始终让我悲悯阿富汗人民。书中最后写到阿米尔成年后有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但一通电话打乱了他的安宁。他重新踏上返乡的路程,为的是赎罪,为那个兔唇男孩哈桑,穷尽一生只为守护阿米尔的男孩哈桑。因为他的内心还存留那一丝道德感,仅剩的爱让他知道无论如何他也应该救回哈桑的儿子。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代人的记忆便留在那个年代,他的欢乐与悲伤都与那个时代的记忆有关。
合上了书,火车到站了,我也回到了故乡,踏上故乡土地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真的很幸福,我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的身边没有种族歧视,我的伙伴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在春天一起追逐风筝。
有时看到新闻上关于中东战乱的消息时,我还是会想起阿米尔,会像起那个可怜的哈桑,想起《追风筝的人》,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的恨一样深。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表达我的感受: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