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书名全称是《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是马克思批判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阐发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的重要著作。
1846年12月,马克思阅读完蒲鲁东所著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之后,于同年12月28日写信给俄国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帕·瓦·安年科夫,他在信中对《贫困的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进行了评论。信中表述的思想也成为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的基础。1847年1月马克思着手撰写《哲学的贫困》,4月初完稿并付印,6月为该书撰写了序言。1880年4月7日,马克思在法国《平等报》上以编辑部名义为该著作撰写了一篇引言。在引言中马克思这样写道:“我们决定重新发表《哲学的贫困》(初版已售完),是因为该书包含了经过20年的研究之后,在《资本论》中阐发的理论的萌芽。所以,阅读《哲学的贫困》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可以作为研究《资本论》和现代其他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的入门”。马克思还进一步阐明了撰写《哲学的贫困》的目的和意义,他指出:“为了给力求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扫清道路,必须断然同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决裂。这种经济学的最新的体现者,就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蒲鲁东。”这部著作的德文第一版于1885年出版,恩格斯校订了译文,加了许多注释,并专门写了一篇序言:《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恩格斯在校订德译文过程中,参考了马克思在1876年1月1日送给娜·吴亭娜的1847年法文版上的修改意见。该书的德文第二版于1892年出版,恩格斯写了一个简短的按语。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法格于1896年出版了法文第二版。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取消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改良主义观点,批判了他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强调“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指出这种对抗性矛盾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尖锐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终将为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新社会所代替。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还强调工人阶级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根本改造的真正的社会力量,阐明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进行斗争的目标和形式,指出工人阶级必须通过斗争来团结和教育广大劳动群众,必须联合起来,结成同盟,用革命手段来改造社会,争取劳动阶级的解放。
经 典 论 述
1、经济学家们向我们解释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
2、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用普通方式说话和思维的普通个体,而正是没有个体的纯粹普通方式。
3、如果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抽去每一个主体的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所谓偶性,人或物。我们就有理由说,在最后的抽象中,作为实体的将只是一些逻辑范畴。
4、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5、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6、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7、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8、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9、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
10、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1、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意识形态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
12、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13、辩证法没有了,至多还剩下最纯粹的道德。
14、但是,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因为你们抛弃了最初作为出发点的永恒的原理。
15、资产阶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展它的对抗性质,起初这种性质或多或少是掩饰起来的,仅仅处于隐蔽状态。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在它的内部发展着一个新的无产阶级,即现代无产阶级。
16、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
17、他希望成为合题,结果只不过是一种合成的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