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1:正面管教就是“和善而坚定”
正面管教能够 帮助大人们找到一条不惩罚也不娇纵的中间路线,正面管教的是“和善而坚定”,并且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教给孩子。
如果大人或孩子不理解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解决问题可能就不会有效。
很多孩子由于从来没有得到 过能感到自己很能干的锻炼机会,而产生了“我不够好”的信念,这些孩子会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反叛或逃避行为上。
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这是个荒诞的观念,因此惩罚并不是让孩子的行为从根本上改变,而是让孩子要么变得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
感悟:这个理论给我的最大影响就是,正面管教就是废除惩罚和娇纵,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放弃“惩罚会让孩子更长记性”之类的言论,让孩子承担自然后面,而非逻辑后果。同时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来,他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好的自制力,正如樊登所说,只有高自尊水平的孩子,自律程度才越高。
工具2: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追求更多的是“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而“赢得”孩子,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感悟:
“赢了”的核心是“战胜”,而“赢得”的核心是“合作”。其实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特别是他们不听话时,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赢了”孩子,以显示我们作为家长的权威。但是即使“赢了”又能怎么样?孩子还是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我们这样做的目的,还有可能让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而孩子行为背后必然潜藏着心理的动机,我们需要以温柔而坚定的态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排除他们内心的担忧,让他们认同并愿意去合作,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赢得”还是“赢了”,是由我们的动机和态度决定的。
工具3:把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
有那么多的养育方法和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之上的。大人担心如果不让孩子受到过的错误,羞辱和痛苦,就是在娇纵孩子。其实,这是以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为代价的。正确的做法是,父母们要学会,而且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
感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罚”确实是起到了很多“有效”的作用,但是也必然让孩子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情绪,他们是因为怕“被罚”才去改正错误的,而不是出于内心真正的需要。或者我们需要先承认孩子的“不完美”,有些错误的确需要很多次的重复才能被最终改过来。我们可以使用“自然后果”或是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去改正,这要比“惩罚”更能激起他内心想要去改正错误的动力。
工具4:积极的暂停
当家长或是孩子情绪不佳时,要善于运用“积极的暂停”,让人能够足够冷静到接通理性的大脑,这更有益于专注解决事情,而不是处理情绪。
感悟:
“积极的暂停”在书中并不是指“罚站”,这种让人感觉更糟的方法让人去冷静,相反它是帮助我们和孩子感觉更好,以便有效地处理问题。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更应该使用“积极的暂停”的是父母,父母们更容易情绪激动,而说出一些会让自己后悔的事。而当孩子受到某种负面情绪的困扰而无法专心的时候,我们可以建议去他的“暂停区”呆一会儿,随做做一些让他自己心情好的事情,正确输导不良情绪。
积极的暂停最大的意义,是让儿童查觉并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家长冷静并理性地处理与孩子的沟通。
工具5:不要追求完美主义
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常常的沮丧之中。孩子们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意因为无法达到一个大人-或是他们 自己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持续的挫折感。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孩子,并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感悟:
做为父母,我们或多或少总是能找到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总是期望孩子要是能更XXX就更好了,这种完美主义心态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要求更多,而孩子可能因为感觉总是无法达到我们的目标而感觉到灰心丧气,所以,很多时候,需要调整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不能多看到自己孩子有的优点,而不是盯着那些他不如别人的地方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多鼓励他的长处,让他更好地扬长避短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多肯定他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让他更有前进的动呢?
所谓“正面管教”的意义就是“运用正念”,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把所有事情转向积极的一面,让孩子获得高自尊和安全感 ,其它的问题都会很容易就解决。
工具6:家庭会议
每周召开家庭会议,议题为解决问题,沟通情感,制定规则,安排活动。会议有议程,设有主席和秘书,有“感激”“解决问题”“计划家庭活动”的议程。还可以为家庭会议增加有趣的环节,比如家庭格言等。
[爱心]感悟:对于中国这种比较保守的民族来说,是不擅长表达情感的,也不善于表达对家人的感恩,甚至认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理所就当的,因此就特别适合用家庭会议这种方式进行情感沟通。同时这也是一个制定规则,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更是大家计划如何度过娱乐时光,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时机。开会的周期也许不需要每周那么频繁,可以两周一次,但是这个“仪式感”真的很重要,希望我们都可以来尝试这个家庭会议。
网友评论